價值投資

投資者在實際運用折現現金流(DCF)理論時有哪些替代方案?

- 在實際運用DCF方法的過程中,人們經常把敏感分析作爲解決DCF內在問題的手段。但是,儘管這種做法有利於暴露DCF的不確定性,但不管敏感分析得到什麼結果,都不難找到合適的理由,因此,這就會大大削弱DCF的實用性。

[價值股真的比成長股更危險嗎?]風險之一: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 我們從頭開始分析這個問題。根據傳統金融理論,標準差是衡量風險的基本指標。但是現在。這個指標卻讓我感到極端荒慶。我從事這項工作已經多年,迄今爲止,我還從未遇到過單邊做多的基金經理擔心過股價上漲。不過,我們還是應該暫時放下對這種衡量的主觀懷疑,看看價值股和成長股的風險與收益(見圖6-1)。

價值股真的比成長股更危險嗎?

- 價值股真的比成長股更危險嗎?這個簡單問題已經成爲現代金融領域諸多分歧的焦點。市場效率的信徒們認爲,價值溢價只能是投資者承擔基本風險的結果。而行爲論者則認爲,價值上漲通常是因爲投資者爲成長而過度支付等錯誤的結果。通過對諸多風險衡A指標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價值股並不比成長股更危險(甚至風險度更低)。

折現現金流(DCF)理論和盈利能力之間有什麼關係?

- 格林厄姆推崇的第二種方法就是他所說的“盈利能力”法。他認爲:“投資者最想知道的……就是資產在既定條件下的預期盈利能力,即,假設現有狀況在未來期間基本維持不變,一個企業可預期實現的年收益。”他還進一步指出:它結合了企業一定期間內的實際收益及其按現有基本條件對未來的合理預期。這種記錄必須跨越若干年。

[價值股真的比成長股更危險嗎?]風險之二:CAPM的貝塔與相關性

- EMH的追隨者並不是可以輕易打敗的,他們最後的武器也是最偏愛的風險衡量指標:貝塔。只要能證明價值股擁有高於成長股的貝塔(超額收益),那麼,EMH的世界就可以堅固如初。但現實的證據再一次對以風險爲基礎審視價值溢價的觀點提出了挑戰。圖6-2顯示了價值股和成長股的36個月滾動貝塔值。

什麼是價值投資的行爲障礙?

- 價值投資的長期優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儘管如此,“純粹”的價值型基金經理還是屈指可數。我將探討那些阻止我們不能如願以償的行爲障礙。要抓住轉瞬即逝的價值投資機會,我們就必須克服損失厭惡、存在偏見、從衆效應、可得性及過度自信等行爲桎梏。心理學家認爲,知識與行爲並不是同一辜物。也就是說,我們有時是在明知故犯。

投資者在股市的投資會首受時間的影響嗎?

- 值得關注(或許更令人不安)的,是我們對正常組及控制組將在遊戲過程中作何表現一無所知。圖13-25-示出,在把全部20輪遊戲平均劃分爲4組(每組5輪)的情況下,各組成員選擇投資的次數比例。

時間會消磨投資者的理性思維能力嗎?

- 時間會消磨理性思維能力這一事實,似乎與很多檢驗自我控制心理的實證研究不謀而合。羅伊•鮑邁斯特認爲,自我控制能力(有效控制我們情感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樣,用得越多,就越容易疲勞。

爲什麼很多投資者會有損失厭惡傾向?

- 每個人都在尋找投資聖盃:永遠只賺不賠的投資策略!但這樣的策略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我們最好放棄這種願望,放棄這種毫無意義的尋覓,但糟糕的是,很多人會自欺欺人地假裝找到了這個聖盃。股票市場最根本的特徵就是高度隨機性,概率控制着一切;不確定性是投資行爲的核心。因此,在股票市場上,不存在永恆的規律。

投資者的恐懼心理與認識熊市的問題上有什麼關聯?

- 在認識熊市的問題上,不能不提巴巴•希弗等人在2005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他們讓實驗對象參與如下游戲。遊戲開始時,每個參與者得到20美元,並被告知,整個遊戲將只有20輪。在每一輪開始時,參與者需要確定是否進行投資。如果參與者決定投資,那麼,每輪需要投入1美元。之後,進行純隨機性地擲硬幣。

爲什麼投資者要明白“知識≠行爲”?

- 認識真理並不一定總能讓我們在行爲上遠離謬誤。因此,僅僅知道價值型投資的長期超額回報,還不足以讓我們能說服每個人都成爲價值投資者。圖14-1 被調查對象的比例在2006年發表的論文中,塔林•丁科爾曼和詹姆斯•賴文森等人對知識和行爲作出了清晰的區分。他們對艾滋病及其預防知識以及實際性行爲之間的反差進行了檢驗(圖14-1)。

投資者怎樣區別垃圾股與明星股?

-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投資過分迷戀於追求未來增長的證據。吉姆•斯科特等人(1999)根據以往及未來預期增長率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股票進行了簡單分類。具體如下所示。按照不同因素,明星股爲具有較高歷史增長率(按過去5年銷售收入的增長率衡量)和較高未來預測增長率(按機構經紀人預測系統一IBES提供的分析師長期預期增長率衡量)。

爲什麼投資者進行投資之前要考慮股市的估值因素?

- 迄今爲止,我們還一直沒有考慮估值因素(計算投資的內涵增長率)。現在,我們可以把估值作爲投資分析的一個明確要素。爲此,我們只需根據市淨率(PB)構建投資組合(估值標準不影響本研究結果),然後,計算分析師對每個組合的長期預期收益增長率,並對前5年的實際增長率及未來5年的增長率進行比較。

爲什麼礦產業是投資爲未來增長而過度支付的典型事例?

- 當下,爲未來成長過度支付的最佳事例莫過於礦產類股票(個人觀點)。從2006年2月開始,我就一直在強調,要無比當心這個板塊,到現在,84%的礦產股都在下跌!實際上,我上一次提到礦產股的時候,就已經指出:“泡沫的壽命當然要比我們預想的持久。”而這次牌沫的壽命甚至已經超乎了我的想象力。

安慰劑、烈性酒與成長股之間有什麼關係?

- 你是否曾經買過沒有商標的(廉價)鎮痛劑,然後認定它就是不如(高價)正品藥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的大腦也許是在玩弄你。我們的思維中似乎有。一種固化的潛意識,讓我們對打折商品嗤之以鼻。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在股票市場上,沒有人喜歡便宜貨。

分析師的預測與內含增長率之間有關聯嗎?

- 也許有人會問,那些公開批評分析師缺乏預測能力的人,爲什麼總能在他們的領地裏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呢?答案就在於一個簡單的現實—分析師預測的長期增長率極其接近於根據反向工程股利貼現估值模型(DDM)得到的內涵增長率。例如,分析師根據動態研究有限公司(RIMM)預測的長期年均增長率約爲33%。

爲什麼更多的信息只能意味着多餘的信息和恆定的準確度?

- 克萊爾•蔡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再次表明,在達到最低界限之後,更多的信息只能意味着多餘的信息和恆定的準確度。他們對美式足球球迷就15場大學生聯賽的結果和比分預測情況進行了檢驗。信息(完全由不參與試驗的球迷選擇)以隨機方式分五輪顯示。每一輪顯示6條信息(稱爲“提示”)。

循證投資(Evidence-Based Investing,EBM)的依據是什麼?_價值投資精髓_

- 最優秀的價值投資者似乎總對他們的習慣性選擇持懷疑態度。不過,如前所述,懷疑最爲少見。因此,我們需要學會以現實挑戰信仰。這也是我所說的“氣循證投資”的基礎。在醫學界,有一門學科認爲,我們應該過實踐研究來指導醫療實務。這個主張被冠以“循證醫學”這樣一個名字。我認爲,投資界也需要這樣的理念。

令人沮喪的現實主義對投資者有什麼影響?

- 在諸多針對樂觀情緒的研究中,最令人困惑的一個結論就是它的對立面—悲觀主義和抑鬱失望。很多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被臨牀診斷爲抑鬱症的人,恰恰是能客觀看待周圍世界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不抱有任何非分的幻想,而這種現實的態度又會導致他們壓抑失望。

怎樣才能規避“動機性推理”的影響呢?

- 那麼,怎樣才能規避這種“動機性推理”的影響呢?和其他事情一樣,這可不是揮揮魔杖就可以讓偏見消失的事情。由於樂觀與動機性推理都源於本能性的X系統,因此,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們何時會突兀而至。不過,有證據表明,懷疑論可能是解決“動機性推理”問題的一種有效工具。心理學範疇有一種說法,如果不能消除偏見,就會一再出現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