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買過沒有商標的(廉價)鎮痛劑,然後認定它就是不如(高價)正品藥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的大腦也許是在玩弄你。我們的思維中似乎有。一種固化的潛意識,讓我們對打折商品嗤之以鼻。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在股票市場上,沒有人喜歡便宜貨。那麼,對便宜的偏見是否是形成價值溢價的根源呢?這其中當然不乏好消息:理性的思維似乎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種偏見。但壞消息同樣不可迴避:在所有人都失去理性的情況下,唯我獨清醒,顯然絕非易事。
我們的思維中似乎總有一種先入爲主的定式:價格=質量。今天,這種想法在很多場合下是有益的。不過,和其他任何思維捷徑一樣,它最終總會讓我們誤入歧途,偏離理性決策的道路。
比如說,一種鎮痛劑的價格是每片2.50美元,而完全同樣的鎮痛劑打折銷售,價格只有10美分,那麼,你會覺得哪種藥更有效呢?就根本而言,它們具有完全相同的療效(其實,它們都不過是糖片而已)。丹•艾瑞里及其同事卻發現,人們會認爲商價藥品的療效超過低價藥品。如果你喜歡烈性酒,而不是藥丸,不妨看看下面這個例子。給你品嚐一瓶紅酒,並告訴你紅酒的價格是每瓶10美元;然後,再讓你品嚐另外一瓶紅酒,並告訴你價格爲每瓶90美元。實驗的結果是,90美元紅酒得到的好評是10美元紅酒的2倍。實際上,兩個酒瓶中的酒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說,我們似乎更習慣於鄙視廉價商品。
股票市場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呢?事實證明,在考慮股票時,投資者很有可能會採納“價格二質盆”的推理。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在股票市場上,沒有人喜歡便宜貨。梅爾•斯塔裏等人最近進行的研究表明,那些最受“羨慕”的股票,是那些以往在市場和財務上有上佳表現且價格較高的股票;那些最受“鄙視”的股票,往往是那些以往業績較差且價格相對較低的股票。
那麼,到底哪種股票最有可能成爲未來的成功者呢?非常奇怪的是,最終的勝利者恰恰是那些最受鄙視的股票。即使是對市場、規模、風險及動量進行控制,這些被鄙視的股票依舊能創造出2%的年均阿爾法值(年均超額收益)。
怎樣才能克服、減輕或是消除這種對廉價商品的偏見呢?好消息是,理性的思維似乎可以克服我們對價格的迷信。因此,認真思考價格與質量之間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抵禦這種思維偏差。但是,在所有人都失去理性時,讓你一個人獨自清醒,顯然絕非易辜。
你是否曾經買過沒有商標的(廉價)鎮痛劑,服用之後卻覺得,它就是不如(高價)正品藥好?如果是這樣的話,很可能是你的大腦在玩弄你。我們最經常運用的一種思維就是以價格作爲質量的替代物(這就如同把信心當作能力的替代品一樣)。今天,“價格=質量”的思維在很多場合下是有益的。比如說,在專賣店買一條價格不菲的品牌牛仔褲,肯定會比在沃爾瑪買的牛仔褲更合身,做工更精細,質量也更有保證。但這絕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