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股真的比成長股更危險嗎?這個簡單問題已經成爲現代金融領域諸多分歧的焦點。市場效率的信徒們認爲,價值溢價只能是投資者承擔基本風險的結果。而行爲論者則認爲,價值上漲通常是因爲投資者爲成長而過度支付等錯誤的結果。通過對諸多風險衡A指標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價值股並不比成長股更危險(甚至風險度更低)。從風險角度解釋價值溢價,和有效市場假設的其他觀點一樣枯燥無味,毫無意義。
我一直主張以行爲學方法認識市場。但是,爲落實我倡導的方法,避免“確認偏誤”問題,我還是決定看看能否找到證據證明,像很多有效市場假設支持者說的那樣,價值溢價源於風險因素。
從最基本的層面上看,金融理論者直接用標準差來衡量風險。我認爲這樣的認識是荒謬的。不過,即便沒有我的懷疑,即使按照他們的標準,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與成長股相比,價值股的收益率相對較高,而風險則相對較低。這與傳統理論中風險與收益相對應的基本原則完全相悖。當然,要說服他們放棄對有效市場假設(EMH)的信仰並不容易,他們最後的武器就是貝塔係數,在他們看來,價值股擁有更高的貝塔係數(超額收益)。但現實的證據再一次擊碎了他們的暢想。在實踐中,價值股的貝塔值往往高於成長股。這無疑是對EMH的又一次打擊。
但EMH陣營絕不會輕易言敗,他們對此的反應是:只要在大盤普遍走低時,價值股才具有明顯的風險性。但是在實證證據面前,EMH的這些辯護絕對不堪一擊。例如,在1950 -2007年市場最慘淡的10個月裏,整個股票市場的月平均收益率下降13%,價值股下跌12.5%,而成長股的月平均收益率下降幅度則接近18%不甘示弱的EMH死黨們還有一根救命稻草,他們聲稱,價值股在經濟衰退時表現更差。不過,面對現實數據,這樣的說法依舊難以令人信服。例如,按照懷特模型(Wright,取決於收益曲線的斜率和短期利率的水平)得到的衰退概率表明,即便經濟出現衰退,價值股相對於成長股的溢價(價值股超過成長股的年均收益)仍然接近8%。這與經濟擴張期間10%的情況並無太大差異。EMH的倡導者們總希望我們能相信,價值股的表現總要超過成長股,因爲它的風險更大,但現實中的證據根本就不支持這一點。針對長期指標的檢驗表明,價值股並不比成長股更危險,甚至風險度比成長股還要低。因此,和有效市場假設的其他觀點一樣,從風險角度解釋價值溢價同樣空洞乏味,毫無意義。
價值股真的比成長股更危險嗎?這個簡.單問題已經成爲現代金融領域諸多分歧的焦點。市場效率的信徒們認爲,在長期內,任何超額收益都是風險溢價,因爲在他們的世界裏,風險和價值是一一對應、休慼相關的。
但是在證據面前,他們總是習慣於保持沉默,因爲這些證據總會無一例外地表明,風險和收益並不存在密切關聯。它的另一個前提假設,價值上漲通常是因爲投資者的錯誤帶來的。
不過,爲落實我倡導的方法,避免“確認偏誤”問題,我還是要對有效市場假設(EMH)的證據進行檢驗。也就是說,我想看看,是否真像很多有效市場假設支持者說的那樣、風險確實是解釋價值股實現長期超額收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