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的長期優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儘管如此,“純粹”的價值型基金經理還是屈指可數。我將探討那些阻止我們不能如願以償的行爲障礙。要抓住轉瞬即逝的價值投資機會,我們就必須克服損失厭惡、存在偏見、從衆效應、可得性及過度自信等行爲桎梏。
心理學家認爲,知識與行爲並不是同一辜物。也就是說,我們有時是在明知故犯。比如,每個人都知道,安全的性生活可以預防和減少感染艾滋病的幾率,但這樣的認識在現實中卻未能轉換爲避孕套的廣泛使用;僅僅知道價值型投資的長期超額回報,並不一定能說服每個人都成爲價值投資者。
大量形形色色的行爲障礙都可以說明,價值投資依舊是少數人的遊戲。每個人都在樂此不疲地尋找投資聖盃,探究只賺不賠的投資策略!但這樣的策略根本就不存在。既然投資是一種概率事件,那麼,損失就不可避免。但是,損失厭惡傾向(我們對賠錢的恐懼,遠勝過我們對賺錢的喜愛)卻讓短期虧損的投資策略顯得面目猙獰。
長期性是價值投資的根本要素,不過,它們卻不是人類的本性。我們的大腦似乎生來就喜歡看近不看遠。即使是面對短期的蠅頭小利,我們也會爲之傾倒,把長期的偉業拋之腦後。因此,凱恩斯的話或許最能說明問題:“以真正長期預期爲基礎的投資在今天已經少之又少,以至於它似乎變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神經學家發現,大腦對“社會痛苦”的反應部位與感受肉體痛苦的部位完全一致。價值投資往往需要投資者逆勢操作,這就會給他們帶來“社會痛苦”。因此,價值型投資者就是金融領域的受虐狂。
與價值股有關的故享大多很悽慘。每一隻失寵的股票都有自己的辛酸史。要徹底擺脫這些悲劇,轉而關注它們是否已經體現在股票的價格裏,自然不是件容易的辜。實際上,過分自信也會經常作惡。每個人都不願意承認(更不用說讓別人承認),最簡單的策略也會勝過我們自以爲是的高見。我們總喜歡認爲自己善於選股,任何資產的瑕疵都不會逃過自己的火眼金睛,我們的錦囊妙計勝過任何規則或是模型,但是,現實中的證據卻總是不支持這種盲目自信造就的錯位認識。
最後一句便是忠言逆耳的警告:每個人都有美好的初衷。但心理學家卻發現,我們在預測自己的未來行爲時,總會情不自禁地過分強調眼下的意圖。因此,我們總喜歡說,“沒問題,我會成爲一名出色的價值投資者”,但成爲真正價值投資者的幾率卻遠遠低於我們原本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