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才能規避這種“動機性推理”的影響呢?和其他事情一樣,這可不是揮揮魔杖就可以讓偏見消失的事情。由於樂觀與動機性推理都源於本能性的X系統,因此,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們何時會突兀而至。
不過,有證據表明,懷疑論可能是解決“動機性推理”問題的一種有效工具。心理學範疇有一種說法,如果不能消除偏見,就會一再出現偏見。這顯然是在告訴我們,如果X系統在本能層次上運行,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啓動認知體系,因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這些偏見爲我所用。
艾瑞卡•道森等人在2002年指出,這種方法與動機性推理相互結合,有助於改善我們的決策過程。他們採用了“沃森選擇任務”,假設你面前有四張遊戲卡(E/4/K/7)。每張卡一面爲字母,另一面是數字(而且我會向他們保證,這是千真萬確的)。現在,你的任務是驗證如下論述:如果卡的一面是字母E,那麼,在另一面必然有數字40假如這個推論正確的話,你會選擇揭開哪張紙牌?
在普通人進行的試驗中,選擇正確的概率爲10%,但是在我對基金經理進行的試驗中,正確率卻只有5%。在我提過的所有問題中,這是錯誤率最高的一個問題!
大多數人會選擇顯示“E”和“4”的這兩張紙牌。而正確的答案卻是顯示“E”和“7”的紙牌。如果你翻開印有“E”的紙牌,看到背面並不是“4”,那麼,你就可以證明,我是在說謊。遺憾的是,“4”這個數字本身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我說的是E的背後爲4,而不是說4的背後爲E。定位在“4”這張牌正是“確認偏誤”在作怪—喜歡尋找符合自己意願的信息,而不是可能會證實我們犯錯誤的信息。
道森等人以另一種方式重新演繹了這項實驗。他們讓試驗對象接受檢測,衡量他們的情緒反應及其波動性。然後,告訴他們檢測結果,並讓他們閱讀一篇研究檢測結果與“早死”現象相關性的文章。一組試驗對象被告知,早死現象通常對應較低的檢測得分;而另一組則被告知,早死現象對應於較高的檢測得分。
之後,他們需要提供一個樣本,對先前的結論進行檢驗。他們得到的樣本爲4張紙牌,如上所述。在這個案例中,紙牌上標有“高分”、“低分”、“早死”和“長壽”。
圖18-11 選擇正確紙牌的百分比
有趣的是,在面對現在危險的局面時,人們往往可以更輕鬆地解決問題。例如,在那些得分較低並被告知低分對應於早死的試驗對象中,55%的人找到了正確的紙牌,相比之下,在高分者中,只有10%的人能解決問題。在得知高分對應於早死的情況下,得到的結果與上述恰好相反(見圖18-11)。
結論恰如道森等人所述,解決這個問題就如同反問自己“我一定要相信這個觀點嗎?”而不是語氣更緩和的“我可以相信這個觀點嗎?”顯然,解決第一個問題的緊迫性和責任性要遠遠高於第二個問題。因此,作爲投資者,我們必須學會提出前一個問題,而不是盲目依賴後一個問題。
實際上,通過對一些偉大的價值投資者進行研究,我發現,他們更善於提出“必須”而非“可以”之類的問題。我曾指出,由於他們大多管理着集中度較高的組合,因此,這些投資者的習慣性問題是“我爲什麼要做這筆投資”。然而,一旦基金經理癡迷於追蹤誤差和職業風險,他們的習慣性問題就會變成“我爲什麼不應該做這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