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交易

持有效市場假說的半強式理論範式

- 尤金·法瑪教授是有效市場假說的主要倡導者(《財富》雜誌曾將他比作股市的大智者所羅門),於1991年12月以及1998年回顧了有效市場假說的文獻和進展。法瑪的報告涵蓋了其20年前所做綜述之後的近百篇文章。這些文章強烈支持有效市場假說的半強式理論範式。

人們對分析師預測的信任感恢復

- 傑克.格魯曼差不多是這個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格魯曼從前一直給AT&T負面評級,但花旗CEO桑迪.威爾(Sandy Weill)”詢問”他是否能給AT&T一個與之前評級不一樣的評級在這個例子中,”詢問”意味着如果格魯曼依計而行,就會得到數百萬美元的紅利。

過度自信退出舞臺

- 前面看到,過度自信是一種悄緒,也是一種認知偏見。換句話說,大腦可能被設計成能從任何可以獲得的信息中攝取足夠的信息。而過濾的過程,如同我們在第3章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對真實世界做出更好表達的被動過程。

通過意識到自己易於過度自信而克服這種過度自信的傾向

- 這對投資者來說很重要:如果分析師普遍樂觀,帶着這種玫瑰色的眼鏡,有一很多的失望在最初查看公司或行業時就產生了,而不是因爲某件事才產生的。已故認知,理學先驅特沃斯基對股市中過度樂觀和過度。信的專家做過研究。特沃斯基說:“在一項研究中,分析師被問及某隻股票的股價在特定時間裏到達X美元的可能性有多大。

有效市場假說

- 現在還不是舉白旗投降的時候。有效市場的黃金時代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在最近頻繁出現了令市場降溫的事情之後,我們再詳細地檢視有效市場假說理論,其優雅的假設看上去問題重重。教授們在假設投資者是沒有情緒的且像電腦一樣有效率的墓礎上,形成了他們的理論。

預測之罪2:長期記錄

- 爲了修訂《新逆向投資策略》和發表在《福布斯》等報刊上的一系列文章,我和姆斯麥迪遜大學的邁克爾.柏瑞(Michael Berry)合作對分析師的預測值與實際收益之間的差距做了研究,文章於1995年發表在《金融分析師雜誌》5~ 6月刊上。

預測之罪9:心理因素在決策上的影響

- 在前一章,我們知道股市之外的很多領域的專家預測也嚴重地偏離基準。在股市中,分析師隨身攜帶可以運行電子表格軟件的筆記本電腦,查看股票報價、接收傳真,甚至使用大量的數據庫。回到公司總部,他的數據輸入能力更是大增。就如同摩根的一位分析師所說的,從銀行的49家子公司的數據庫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無異於大海撈針。

逆向投資策略

- 20世紀70年代初,那時我還是一名分析師,不是大牌,只是小人物一枚。今天,大經紀公司的分析師可以迅速獲得竟爭對手的報告,評估變化,還可以獲得其他大量的信息。現在可獲得的信息與過去相比呈指數級增長。這就像是撥號電話與最新的蘋果iPhone之間的差別。

“事件強化”效應

- 我將引發價格反應的第二類收益異動稱爲“強化型事件”,與改變投資者對某隻股票的看法不同的是,這種意外事件強化了對公司的當前看法。這種情形對股價的影響應該小很多。強化型事件指的是正面收益意外作用於熱門股,或者負面收益異動作用於冷門股。前者強化了上市公司出色的看法,好的公司應該做得更好;而後者也在公衆的意料之中。

預測之罪6:這意味着什麼

- 我們發現,長期以來很多分析師預測的誤差高得讓人無法接受。40%的錯誤率是非常可怕的,這對基金經理和個人投資者來說太高了。記住,選股人相信他們可以在3%的預測範圍內微調,但研究顯示預測的平均失誤是這個範圍的13 倍。

虧損的不二法門

- 現在,那些有抽象推理天賦的人可以解決大量的複雜問題。每個領域都有它的威廉·米勒和比爾·格羅斯,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因此,看上去目前投資方法所要求的信息處理的能力和抽象推理的標準,無論對專家還是新手來說,都過於複雜而且無法精確使用。虧損的不二法門在這一點上,你可能會懷疑我是不是誇大了股市中做決策和預測所面臨的問題。

觸發型事件效應

- 無論使用哪種估值方法,當冷門股的收益超過分析師的預期時,都會引起轟動和關注。同樣,對用市盈率或股價現金流比率劃分的20的那些熱門股,如果分析師給出了過度樂觀的預測,而實際業績大幅下挫,也會產生同樣的轟動效應。我們的研究表明,熱門股的過高估值和冷門股的過低估值都會引發極端結果。

突發下跌和市場恐慌

- 電子技術讓以前無法應用的市場策略現在成爲可能,但其結果有可能具有大崩潰的所有特徵——在極短的時間裏爆發。2000年5月6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毫無徵兆地劇跌了9.2%,這是自1987年股市大崩盤以來最大的瞬間下跌:10 分鐘內市值蒸發了8620億美元。

投資行業內最便宜股票的原因

- 也許你在想:“買入行業內最便宜的股票與買人市場上最便宜的股票相比的好處是什麼?”有一些理由可以解釋爲何這麼做是有道理的。正如我們看到的,幾百萬投資者厭倦了不良投資建議的圍堵,和其他很多機構投資同行一樣,轉去投資指數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投資規模已經超過了1萬億美元。

掌握逆向投資策略是取得投資成功的關鍵

- 德雷曼深入研究投資者爲何偏好“追漲殺跌”,總是在股市出現抱沫時投人,又在股票毫無價值時賣出,分析了情感因素對投資者產生的不利影響和心理陷阱。他認爲,有效市場理論建立在未被證實的投資者理性前提之上,因此,與其說是一個“理論”,還不如說是一個“假說”;而事實證明,這個“有效市場假說”是錯的。

另闢蹊徑的金融投資理論探索

- 濃縮了半個多世紀的華爾街征戰經驗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木書是全球“逆向投資之父”大衛·德雷曼(David Dreman)的傳世經典之作——《逆向投資策略》的第4版。這部著作問世於1979年,早已風靡全世界,至今仍被不少人奉爲必讀的投資聖經。然而,多數中國人卻對其知之寥寥。

啓發法和決策偏見

- 我們總是無法抵禦市場熱潮的誘惑,幾個世紀以來謹慎的投資者總是被一次又一次的投資熱潮所帶來的巨大利潤的光輝一掃而空。現在,通過對可獲得性、代表性和其他我們已經分析的決策偏見的理解,我們知道了爲什麼快速利潤的光芒對市場參與者和專家的觀點有如此持久的影響。

股票價格的波動是隨機的

- 專家們迎面而來但反對技術分析的專家並未退卻,而是用強大火力——基本上採用了兩種技術方法進行反攻。首先是關於股價隨機波動的證據。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一些詳細的研究更新了早期的發現,證明股票價格的波動是隨機的,對技術分析師來說,至關重要的“趨勢”的證據並沒有被發現。

價格波動與過去價格波動是相互獨立的

- 強大而新穎的假說這場革命在平靜中開場。法國一位非常出色的數學系博士研究生路易斯·巴舍利埃(Louis Bachelier)在他的學位論文中討論了20世紀前後商品價格的變化。他總結說:商品價格的波動看上去是隨機的。換言之,沒有任何可預測的模型。當前的價格數據對預測未來價格的變動沒有幫助。

革命性的新金融假說

- 數學分析理論的新徵服者是已經用一個科學的金融文化清除了所有其他正在凋零的金融文化,還是他們做了一些非常錯誤的事情?在這裏他們更有可能帶來一個新黑暗時代,而不是一個新啓蒙運動嗎?歷史學家眼中的黑暗年代,據我們所知指的是一段文化和經濟都退化的時期。歐洲在古羅馬帝國倒臺後出現了破壞和衰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中世紀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