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章,我們知道股市之外的很多領域的專家預測也嚴重地偏離基準。在股市中,分析師隨身攜帶可以運行電子表格軟件的筆記本電腦,查看股票報價、接收傳真,甚至使用大量的數據庫。回到公司總部,他的數據輸入能力更是大增。就如同摩根的一位分析師所說的,從銀行的49家子公司的數據庫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無異於大海撈針。”獲得的數據越多,可以得到的信息就越少。”他抱怨到。他的直覺與心理學發現不謀而合。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增加信息並不能提高預測的精確度。認知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人類對未來的判斷通常是錯誤的。過度自信不僅僅出現在分析師身上。人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常會高估其可獲得的信息的價值,通常他們認爲自己的正確性比真實的情況要高。
這些發現適用於其他很多領域。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很難預測某一位心理學家是否是優秀的診斷專家。另外,沒有什麼機械的預測模型能持續用來提高判斷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是查看診斷專家過去較長一段時間裏的記錄。
對於在既做經紀業務又做承銷業務的公司工作的分析師來說,壓力更大。負面的報告是萬萬不能做的。所羅門兄弟給出聲明說南方貝爾公司的管理層沒有效率,且將其評爲美國7家貝爾公司中的第6位,南方貝爾公司的管理墚很不高興。因此,所羅門雖然是最大的債券承銷商,但南方貝爾在一次大型債券發行過程中仍然不讓所羅門公司擔任有利可圖的主承銷商。1994年年底,美林的分析師下調了康賽可公司(Conseco)的股價,不久之後的一次大型債券分銷中,該公司將美林拒之門外。資料顯示,美邦銀行(Smith Barney)認爲公司的一位分析師給康寧玻璃纖維(Owens-ComingFiberglas)做出負面評價之後,它失去了成爲康寧承銷商的機會。
經過專業的研究之後得出賣出建議這件事,會讓在大承銷商工作的分析師面臨多大的職業壓力呢?一項研究調查了來自於投資銀行的2份分析報告,並將這些報告與來自於和投資銀行沒有關聯的證券公司的250份報告作比較。結論是:投資銀行的經紀人發佈買人建議的比例高出25%,而賣出建議則不可思議的低了46%。
研究者也表明人們會對自己的答案抱有很高的信心,就算他們知道自己的“命中率”並不高,這種現象被稱爲”有效性幻覺”(illusion of validity),這個現象在前面也提到過。這也幫助我們解釋了,儘管存在有力的反面證據,但分析師仍然認爲自己可以精確地預測。人們會從不完整和錯誤的數據中得出有信心的預測。在此,股票預測者的教訓應該是極其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