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作投資決定的過程中,第一要務就是決定標的公司的真實價值,這樣的過程通常是藝術和科學的結晶,其中科學部分牽涉到數學知識,但這類知識並不十分複雜。衡量標的公司的目前價值,一般都是先估算公司一段時間內的現金流量,依合理折現率將這些現金換算成當期淨現金流量。比如說,先估算一百年或一直到這家公司不存在爲止的總現金流量,然後再將這個數字依合理折現率折算成現在的淨現金流量。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內部的實際價值。
上述這項假設首先是被約翰.布爾.威廉姆斯(John Burr Wilanms)在他的《投資價值理論》( Ihe Theary of Imestment Value) 中提出來的。雖然這本書已有60多年的歷史,但是書中的評價理論直到今天還顛撲不破。如果把這種評價過程和債券評價方法相比,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因爲其背後的數學原理都一樣。債券雖然沒有所謂的現金流量,但債券卻有票面利息支付。雖然債券並不反映無限延長的企業生命,但債券在存續期到期時必須把本金還給投資人。我們看待企業現金流量,就好像看待一個附帶票息、存續期一百年的債券一樣。其實,企業未來也要把獲利回饋給投資人,只不過這些利息並非像債券票面利率那樣是白紙黑字寫在債券上的,而是需要投資人自己衡量標的公司未來可能的增長率。
計算公司獲利必須先取得兩項數據:第一,未來可能的獲利,第二,將未來可能的獲利折算成當期獲利的折現率。巴菲特通常以當時政府長期公債增值利率作爲折現率標準來計算的,因爲美國政府30年期公債的利率是百分之百有保證的,所以這種利率我們也稱爲“無風險利率”。不論投資標的是政府公債、公司債、普通股、房屋不動產、油井還是農場,巴菲特認爲無風險利率是用來衡量各種投資標的或投資組合的最好指標。
巴菲待不會因爲某些投資報酬不確定而隨意調整折現率的高低。儘管某--項投資較其他投資,看起來風險稍高,但他還是維持折現率不變,只是調整購買價格。換句話說,他不會像資產定價模式理論那樣,如果投資組合中的單一投資風險較高,就加入其他股價波動風險較低的投資,試圖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他只做在最初投資時選擇股價低位時介入的事情。
他認爲,如果投資人能瞭解標的公司的特性和未來發展狀況,就不太需要再靠其他投資組合來降低風險或增加投資穩定性。相反,越不瞭解標的公司的狀況,投資人就越想靠其他風險分散策略來增加投資的安全性。
伯克希爾公司曾有幾個較大的股票投資案,對這些投資案作分析研究,我們發現部分案例所沙及的被收購公司獲利率甚至超過市場無風險利率。因此用兩段式股利折現模式似乎比較合適,即①當企業處於剛開始發芽成長的先期階段,採用較高的折現率;②當企業發展處於較穩定狀態時,則採用較低折現率。
巴菲特在1988年買進可口可樂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當時長期政府公債增值利率爲9%,可口可樂獲利增長率則達15%,9%減掉15%,得到一個負數,從而使得這種計算結果沒有任何意義。爲了解決這一向題,我們採取了兩段式折現模式,首先假設可口可樂的股東淨獲利(淨現金收入+折舊/分期付款-資本支出)將保持高於平均水平的增長率,可以持續增長至少10年,然後增長率降低到大約5%,所以,在第11年的時候,可以將9%的無風險利率減去5%增長率,得到4%的公司未來獲利增長折現率。
大多數美國投資人都認爲可口可樂的股東淨獲利理所當然地可以保持15%以上的增長速度至少10年以上,所以他們認爲巴菲特的假設和預測太過保守。而有些投資者則堅持可口可樂未來10年的情形很難預測,所以只能以15%的增長率來預估其今後5年內的股東淨獲利增長。這兩種看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我們認爲不盡然。請牢記巴菲特曾說過的一句名言:“寧可要約略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因爲我們的研究重點不在於可口可樂公司獲利到底是否能在5年、7年,甚至10年內以15%的增長率增長,而在於投資前要花時間研究標的公司的真實價值,不能靠一些旁門左道的捷徑,這些捷徑可能可以準確到小數點後幾位數,但還是無法衡量出這筆投資的真正價直在哪裏。
另外人們常問的是有關股利折現模式問題,即當無風險利率爲9%,一切問題似乎都很好解決,但問題是,目前無風險利率只有5%或6%左右,該怎麼辦?舉例說,當利率水平只有6%,減去標的公司5%的獲利增長率,公司股東淨獲利折現率只有1%。對這種現象,巴菲特又是如何解決的呢?巴菲特認爲,身處低利率環境中,他會將折現率向上調高。當K期公債增值利率低於7%,他就將折現率調高到10%。如果長期市場利率逐漸攀升,市場利率就會和他的折現率靠近。就算市場利率不再攀升,他的投資案也因此多保留了3% ;的安全利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