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投资者在实际运用折现现金流(DCF)理论时有哪些替代方案?
- 在实际运用DCF方法的过程中,人们经常把敏感分析作为解决DCF内在问题的手段。但是,尽管这种做法有利于暴露DCF的不确定性,但不管敏感分析得到什么结果,都不难找到合适的理由,因此,这就会大大削弱DCF的实用性。
[价值股真的比成长股更危险吗?]风险之一: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 我们从头开始分析这个问题。根据传统金融理论,标准差是衡量风险的基本指标。但是现在。这个指标却让我感到极端荒庆。我从事这项工作已经多年,迄今为止,我还从未遇到过单边做多的基金经理担心过股价上涨。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暂时放下对这种衡量的主观怀疑,看看价值股和成长股的风险与收益(见图6-1)。
价值股真的比成长股更危险吗?
- 价值股真的比成长股更危险吗?这个简单问题已经成为现代金融领域诸多分歧的焦点。市场效率的信徒们认为,价值溢价只能是投资者承担基本风险的结果。而行为论者则认为,价值上涨通常是因为投资者为成长而过度支付等错误的结果。通过对诸多风险衡A指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价值股并不比成长股更危险(甚至风险度更低)。
折现现金流(DCF)理论和盈利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 格林厄姆推崇的第二种方法就是他所说的“盈利能力”法。他认为:“投资者最想知道的……就是资产在既定条件下的预期盈利能力,即,假设现有状况在未来期间基本维持不变,一个企业可预期实现的年收益。”他还进一步指出:它结合了企业一定期间内的实际收益及其按现有基本条件对未来的合理预期。这种记录必须跨越若干年。
[价值股真的比成长股更危险吗?]风险之二:CAPM的贝塔与相关性
- EMH的追随者并不是可以轻易打败的,他们最后的武器也是最偏爱的风险衡量指标:贝塔。只要能证明价值股拥有高于成长股的贝塔(超额收益),那么,EMH的世界就可以坚固如初。但现实的证据再一次对以风险为基础审视价值溢价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图6-2显示了价值股和成长股的36个月滚动贝塔值。
什么是价值投资的行为障碍?
- 价值投资的长期优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尽管如此,“纯粹”的价值型基金经理还是屈指可数。我将探讨那些阻止我们不能如愿以偿的行为障碍。要抓住转瞬即逝的价值投资机会,我们就必须克服损失厌恶、存在偏见、从众效应、可得性及过度自信等行为桎梏。心理学家认为,知识与行为并不是同一辜物。也就是说,我们有时是在明知故犯。
投资者在股市的投资会首受时间的影响吗?
- 值得关注(或许更令人不安)的,是我们对正常组及控制组将在游戏过程中作何表现一无所知。图13-25-示出,在把全部20轮游戏平均划分为4组(每组5轮)的情况下,各组成员选择投资的次数比例。
时间会消磨投资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吗?
- 时间会消磨理性思维能力这一事实,似乎与很多检验自我控制心理的实证研究不谋而合。罗伊•鲍迈斯特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有效控制我们情感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样,用得越多,就越容易疲劳。
为什么很多投资者会有损失厌恶倾向?
- 每个人都在寻找投资圣杯:永远只赚不赔的投资策略!但这样的策略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我们最好放弃这种愿望,放弃这种毫无意义的寻觅,但糟糕的是,很多人会自欺欺人地假装找到了这个圣杯。股票市场最根本的特征就是高度随机性,概率控制着一切;不确定性是投资行为的核心。因此,在股票市场上,不存在永恒的规律。
投资者的恐惧心理与认识熊市的问题上有什么关联?
- 在认识熊市的问题上,不能不提巴巴•希弗等人在200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他们让实验对象参与如下游戏。游戏开始时,每个参与者得到20美元,并被告知,整个游戏将只有20轮。在每一轮开始时,参与者需要确定是否进行投资。如果参与者决定投资,那么,每轮需要投入1美元。之后,进行纯随机性地掷硬币。
为什么投资者要明白“知识≠行为”?
- 认识真理并不一定总能让我们在行为上远离谬误。因此,仅仅知道价值型投资的长期超额回报,还不足以让我们能说服每个人都成为价值投资者。图14-1 被调查对象的比例在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塔林•丁科尔曼和詹姆斯•赖文森等人对知识和行为作出了清晰的区分。他们对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以及实际性行为之间的反差进行了检验(图14-1)。
投资者怎样区别垃圾股与明星股?
-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投资过分迷恋于追求未来增长的证据。吉姆•斯科特等人(1999)根据以往及未来预期增长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股票进行了简单分类。具体如下所示。按照不同因素,明星股为具有较高历史增长率(按过去5年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衡量)和较高未来预测增长率(按机构经纪人预测系统一IBES提供的分析师长期预期增长率衡量)。
为什么投资者进行投资之前要考虑股市的估值因素?
- 迄今为止,我们还一直没有考虑估值因素(计算投资的内涵增长率)。现在,我们可以把估值作为投资分析的一个明确要素。为此,我们只需根据市净率(PB)构建投资组合(估值标准不影响本研究结果),然后,计算分析师对每个组合的长期预期收益增长率,并对前5年的实际增长率及未来5年的增长率进行比较。
为什么矿产业是投资为未来增长而过度支付的典型事例?
- 当下,为未来成长过度支付的最佳事例莫过于矿产类股票(个人观点)。从2006年2月开始,我就一直在强调,要无比当心这个板块,到现在,84%的矿产股都在下跌!实际上,我上一次提到矿产股的时候,就已经指出:“泡沫的寿命当然要比我们预想的持久。”而这次牌沫的寿命甚至已经超乎了我的想象力。
安慰剂、烈性酒与成长股之间有什么关系?
- 你是否曾经买过没有商标的(廉价)镇痛剂,然后认定它就是不如(高价)正品药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的大脑也许是在玩弄你。我们的思维中似乎有。一种固化的潜意识,让我们对打折商品嗤之以鼻。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在股票市场上,没有人喜欢便宜货。
分析师的预测与内含增长率之间有关联吗?
- 也许有人会问,那些公开批评分析师缺乏预测能力的人,为什么总能在他们的领地里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呢?答案就在于一个简单的现实—分析师预测的长期增长率极其接近于根据反向工程股利贴现估值模型(DDM)得到的内涵增长率。例如,分析师根据动态研究有限公司(RIMM)预测的长期年均增长率约为33%。
为什么更多的信息只能意味着多余的信息和恒定的准确度?
- 克莱尔•蔡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再次表明,在达到最低界限之后,更多的信息只能意味着多余的信息和恒定的准确度。他们对美式足球球迷就15场大学生联赛的结果和比分预测情况进行了检验。信息(完全由不参与试验的球迷选择)以随机方式分五轮显示。每一轮显示6条信息(称为“提示”)。
循证投资(Evidence-Based Investing,EBM)的依据是什么?_价值投资精髓_
- 最优秀的价值投资者似乎总对他们的习惯性选择持怀疑态度。不过,如前所述,怀疑最为少见。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以现实挑战信仰。这也是我所说的“气循证投资”的基础。在医学界,有一门学科认为,我们应该过实践研究来指导医疗实务。这个主张被冠以“循证医学”这样一个名字。我认为,投资界也需要这样的理念。
令人沮丧的现实主义对投资者有什么影响?
- 在诸多针对乐观情绪的研究中,最令人困惑的一个结论就是它的对立面—悲观主义和抑郁失望。很多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的人,恰恰是能客观看待周围世界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抱有任何非分的幻想,而这种现实的态度又会导致他们压抑失望。
怎样才能规避“动机性推理”的影响呢?
- 那么,怎样才能规避这种“动机性推理”的影响呢?和其他事情一样,这可不是挥挥魔杖就可以让偏见消失的事情。由于乐观与动机性推理都源于本能性的X系统,因此,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们何时会突兀而至。不过,有证据表明,怀疑论可能是解决“动机性推理”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心理学范畴有一种说法,如果不能消除偏见,就会一再出现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