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時
投資組合保險:投資者最後一根稻草
- 投資組合保險被設計出來是爲了保護機構投資者的資產在股市下跌的時候能夠保本,同時在股市上升的時候還能獲得相應的收益。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可以分到蛋糕並喫到它的方法。首先,投資組合保險完全不是保險,儘管它穿着保險的外衣。它聲稱如果股市下跌,就通過賣空標普500指數期貨來保護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
瞭解早期的泡沫事件
- 在成爲時奄理論之前,適用於市場行爲的當代心理學觀點早在170年前就出現了。與化學、醫學或其他科學領域一樣,其在科學方法上邁出的第一步是精確觀察。回到19世紀40年代,蘇格蘭的新聞工作者查爾斯·麥基(Charles Mac-kay)用他超常的觀察能力開啓了行爲金融學的先河。
心理學前沿的啓示
- 接下來就是迫加保證金的通知!作爲經濟增長和消費的核心——金融工具,沒緣由的開始急轉直下。不只是2%或3%的下跌,常常是一天下跌10%或更多。到底發生了什麼?謠言開始蔓延,一家又一家的大機構瀕臨倒閉。需要採取措施阻止這種有可能引發前所未有的恐慌式崩盤。
何必爲泡沫和恐慌煩惱
- 弗雷德·希爾斯曾是Simon&Schuster的編輯,他在1997年我提交手稿時提出這個問題。他接着說道:“連我12歲的女兒都知道泡沫和恐慌。”弗雷德說到點子上了。我確信實際上所有讀者都知道歷史上那些市場狂熱和大股災。
逆向投資策略
- 實際上,恐慌和大股災是我們瞭解市場行爲心理學的起點。畢竟,假如每個人都瞭解金融泡沫,泡沫又怎麼會一次次地發生呢?如今經濟學家難道不該點明如何去觀察引擎警示燈之類的東西嗎?我們都知道。精確指出危險的金融過熱效應在何時會衝擊金融體系,是很困難的。
逆向投資策略
- 在所有投機狂熱中存在的另一種錯誤觀點是“博傻理論”。在每波狂潮中,一些持懷疑態度的獨立思考者並沒有被衝昏頭腦,他們認爲股價還遠沒有到達讓人們真正瘋狂起來時的荒謬水平。
逆向投資策略
- 前面指出,投機熱潮的一個最值得注意的特點是,不同時代的投機熱潮總是很相似,即使它們發生的時間相距幾百年。絕大部分泡沫最重要、具有毀滅性的一共性是信用的過度使用。讓我們再次簡要回顧1929年和2007一2008年的大股災,同過去的很多泡沫期一樣,這兩個時期也都有非常多的槓桿工具。
人們對先驗概率的漠視
- 類比兩種倩形的相似性的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從歷史中學習。我們忽略了研究過去各種非常相似的情況下的結果。這些過往的情況被稱爲“先驗概率”,理應被檢視,以指導我們對現在的情況做出決策。但我們忽略了它們的能力,這確實讓人震驚。這也是我們如此頻策地高估個案收益率而對基礎收益率關注不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錨定和後見之明
- 我們簡要查看一下另外兩個可以導致投資失誤的系統性啓發式偏差。它們都很難被糾正,因爲它們相互強化。第一個稱爲“錨定”(anchoring),是另一種簡單的啓發法,在當前的股價範圍內爲股票設定一個價格即錨定。在一個複雜的情形中,比如市場,我們會選擇一些我們認爲是好的買人或賣出的點,以此做判斷。這些判斷通常不充分。
冗餘信息所扮演的角色
- 我們容易忽略在做投資選擇時應該考慮到的長期事實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面對的信息太多了。TMI是“過多的信息”( too much information)的簡寫,在2000年年初成爲行話。TMI通常在打趣的時候作爲感嘆詞,在你被迫瞭解了有關某個人或某件不重要的事情等你並不在意的信息時會用到。
別期望在股市所採取的策略會帶來快速成功
- 還有一個源於代表性的有力的啓發式偏差。我們在直覺上相信心理上的輸人和輸出應該密切相關。長期來看那些銷售增長強勁(輸人)的公司應該伴隨收益和利潤率的增長(輸出)。我們相信持續的投人會比不持續的投入提供更大的預見性。
由信息超載引發的偏見
- 195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博學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 ,是最早的認真看待信息超載的專家。通過最簡單的公式,西蒙發現大量的信息不僅不能讓人做出好的決策,甚至可能會導致差勁的決策。這是因爲人類無法有效地處理大量的信息。
投資顧問在市場中地位
- 投資者通常用到的另一個小樣本決策方式是太相信“熱門’分析師。投資者和媒體總是被“熱門”分析師的表現所誘惑,即使這些表現只存在於短時間。基金經理或分析師如果給出了一兩個轟動一時的股票預測,或順利抓住了一次大的市場變動.他們就被認爲建立起了信用記錄,可以毫不費力地永遠追隨市場。
山投資組合保險和程序交易相互作用導致大跌
- 在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這一天,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流動性完全蒸發了。股市一開盤就直線下跌,標普500的指數期貨沉重賣壓引領下跌,在第一單交易中就下跌了3.5%。每一位有經驗的投資者都在做空標普期貨。
對公司前景進行估值的標準方法是基於理性分析系統
- 對一家公司的前景進行估值的標準方法是基於理性分析系統。根據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和幾乎所有該領域的學術培訓機構,都是教導分析師和基金經理採取理性的方式,通過查看一家公司所有重耍的基本面信息來判斷公司的價格。我們前面對此已經做過描述。這種培訓的書籍。
投資者盲信統計數據
- 有時候一個結論會因爲“小數法則”而顯得很荒謬。另一個由這種啓發式偏差導致反應過度的例子,是投資者盲信美聯儲或政府發佈的關於就業率、製造業產出、銀行系統的健康性、消費者價格指數、企業庫存以及其他的類似統計數據。這些報告常常會引發股市和債市較大的反應,尤其是在有壞消息的時候。
危險的決策捷徑
- 被鯊魚攻擊致死或被出故障的飛機碎片砸死,這兩者中哪一種導致死亡的概率更大?幸運的是大部分人都沒有經歷過這兩件事情,但如果問起這個問題,他們多半認爲前者的概率更高。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在美國,被出故障的飛機碎片砸死的人數大概是被鯊魚攻擊而死亡的人數的3倍。
研究者系統性高估了從小樣本中獲得結果的重要性
- 在代表性標題之下的一個特定的思維缺陷是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所說的“小數法則”。通過查閱心理學和教育類雜誌.他們發現研究者系統性高估了從小樣本中獲得結果的重要性。統計學的“大數法則”表明,大樣本會較好地代表其所囊括的人羣。比如,民意調查基本上是準確的,因爲調查的是大範圍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羣。
證券分析的重要性
- 我們想知道分析師或基金經理會不會利用理性的估值模型來爲極高的股價辯護。幾乎所有人都說他們會,但是基本面模型可以允許的最大價格和市場最終的高價之間的巨大差別,讓這個問題變得清晰,如表2-1所示,模型實際上並不會成爲可接受的估值技術。看一看近些年那麼多分析師推薦的天價股票,格雷厄姆知道了肯定會搖頭。
風險判斷和收益與人們如何看待它相關
- 阿哈卡米和斯洛維奇的研究結果暗示人們,對一個行爲或一項技術的風險判斷和收益不僅與人們如何看待它相關,也與他們對這些事件的感受相關。如果人們有一個非常喜愛的想法或概念,他們會趨向於認爲其風險較低。因此情緒再一次進入場景中,這次允許感受去幹預和更改我們對風險的理性決定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