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在任何交易中都表现出信息不对称,其中涉及的两方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信息,因此有能力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也就是说,调节商品和服务定价的供求规律出现偏差。
重点摘要
- 在任何交易中,如果一方拥有另一方所缺乏的信息,则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 据称,这会导致市场失灵。也就是说,无法根据供求规律设定正确的价格。
- 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被视为信息不对称的一个例子。
2007-2008 年次贷危机是信息不对称扭曲市场并导致市场失灵的典型例子。
理解不对称信息
金融市场中,买方或卖方掌握更多关于投资过去、现在或未来表现的信息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一方可以做出明智的决策,而另一方却无法。
买方可能知道资产被低估,卖方也可能知道资产被低估。无论哪种情况,一方都有机会从交易中获利,而另一方则受损。
次贷危机与信息不对称
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堪称信息不对称效应的典型例证。这场危机背后的产物是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银行将抵押贷款发放给消费者,然后出售给第三方。这些第三方将这些抵押贷款分批打包出售给投资者。这些证券被评级为高质量,并以此为标准进行销售。
但这些产品中包含的许多或大多数个人抵押贷款,都是发放给那些购买泡沫房价、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房屋的借款人。当房价停滞不前时,借款人就陷入困境,而他们抵押贷款的二级买家也同样如此。
除非在这个复杂流程的任何阶段都没有做好功课,否则卖家掌握着最终买家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知道高风险抵押贷款被冒充成高质量债务。他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利。
不对称信息的其他例子
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任何涉及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情况下,例如借款人未能披露其真实财务状况的负面信息。或者,借款人可能只是未能预见到最坏的情况,例如失业或意外支出。
这就是为什么无抵押贷款成本如此高昂的原因。贷款人可以审查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薪资水平,但无法预见坏运气。贷款人会收取风险溢价,以弥补信息差异。
忽视风险
研究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对交易中的一方构成道德风险。当卖方或买方知道或合理怀疑交易中存在真实但未披露的风险时,就会发生这种道德风险。
举个例子,再来看看那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出售。卖家可能已经做好了功课,因此知道自己出售的是包装成顶级投资的低质量抵押贷款。或者他们可能已经看到了房价即将崩盘的早期预警信号。
买家掌握的信息是否相同?如果是,他们大概也参与了同样的“传递垃圾”游戏,指望在市场崩盘前转售证券赚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