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在任何交易中都表現出信息不對稱,其中涉及的兩方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信息,因此有能力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經濟學家認爲,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市場失靈,也就是說,調節商品和服務定價的供求規律出現偏差。
概要
- 在任何交易中,如果一方擁有另一方所缺乏的信息,則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態。
- 據稱,這會導致市場失靈。也就是說,無法根據供求規律設定正確的價格。
- 2007-2008年的次貸危機被視爲信息不對稱的一個例子。
2007-2008 年次貸危機是信息不對稱扭曲市場並導致市場失靈的典型例子。
理解不對稱信息
金融市場中,買方或賣方掌握更多關於投資過去、現在或未來表現的信息時,就會出現信息不對稱。一方可以做出明智的決策,而另一方卻無法。
買方可能知道資產被低估,賣方也可能知道資產被低估。無論哪種情況,一方都有機會從交易中獲利,而另一方則受損。
次貸危機與信息不對稱
2007-2008年的次貸危機堪稱信息不對稱效應的典型例證。這場危機背後的產物是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銀行將抵押貸款發放給消費者,然後出售給第三方。這些第三方將這些抵押貸款分批打包出售給投資者。這些證券被評級爲高質量,並以此爲標準進行銷售。
但這些產品中包含的許多或大多數個人抵押貸款,都是發放給那些購買泡沫房價、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房屋的借款人。當房價停滯不前時,借款人就陷入困境,而他們抵押貸款的二級買家也同樣如此。
除非在這個複雜流程的任何階段都沒有做好功課,否則賣家掌握着最終買家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就是說,他們知道高風險抵押貸款被冒充成高質量債務。他們從信息不對稱中獲利。
不對稱信息的其他例子
信息不對稱可能發生在任何涉及借款人和貸款人的情況下,例如借款人未能披露其真實財務狀況的負面信息。或者,借款人可能只是未能預見到最壞的情況,例如失業或意外支出。
這就是爲什麼無抵押貸款成本如此高昂的原因。貸款人可以審查借款人的信用記錄和薪資水平,但無法預見壞運氣。貸款人會收取風險溢價,以彌補信息差異。
忽視風險
研究信息不對稱的經濟學家認爲,這種情況可能對交易中的一方構成道德風險。當賣方或買方知道或合理懷疑交易中存在真實但未披露的風險時,就會發生這種道德風險。
舉個例子,再來看看那些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出售。賣家可能已經做好了功課,因此知道自己出售的是包裝成頂級投資的低質量抵押貸款。或者他們可能已經看到了房價即將崩盤的早期預警信號。
買家掌握的信息是否相同?如果是,他們大概也參與了同樣的“傳遞垃圾”遊戲,指望在市場崩盤前轉售證券賺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