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RWA.xyz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稳定币的市值接近2800 亿美元,而代币化国债的资产管理规模也达到“数十亿美元”。在此背景下,链上实体资产的推进正推动其走出试点阶段,迈向真正的运营规模。
在过去的24个月里,我们的团队跟踪了20多个机构代币化项目,并参与了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实施讨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发布的分析报告,机构投资者的兴趣迅速增长: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在2024年第一季度超过10亿美元,标志着其从概念验证阶段向商业化产品的转变。这些实际观察证实,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代币化的采用速度将加快,但仍将集中在特定的流动性池中。
简述——2025年关键数字
- 流通中的稳定币:约2800 亿美元。
- 代币化国债:资产管理规模达数十亿美元。
-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2023-2025年期间,国债收益率在某些时候超过4% 。
- 美国银行存款:超过18 万亿美元( FRED )。
- 全球货币市场基金市场规模:约8 万亿美元(投资公司协会估计)。
- 未偿还美国国债:约20 万亿美元( SIFMA )。
资产代币化:它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演变
代币化是指将证券、债务或现金以原生代币的形式呈现在区块链上;它实现了几乎即时的转账、与智能合约的集成,以及一种新型的可编程抵押形式。即便如此,当资产进入可互操作的系统时,其影响最为明显。
三波浪潮
- 2009 年:比特币展现出数字稀缺性。
- 2015年:以太坊引入智能合约,为DeFi铺平道路。
- 自2020年起:稳定币和代币化实体资产进入机构使用。
这不仅仅是“数字化”,而是一种架构的变革:资产变得可组合、可在链上验证、可实时转移,合规规则直接嵌入到合约中。事实上,可编程性将操作功能转移到代码层面。
三种力量交织在一起。首先,高利率环境使得低风险产品(例如短期国债)变得具有吸引力。其次,稳定币搭建了一座低摩擦的美元桥梁,年结算量达数万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对简单且可实时调整的工具的需求有所增加。
第三,基础设施已经适应:由 Layer-2 解决方案驱动的以太坊,以及像Solana这样的高吞吐量区块链降低了延迟和成本,实现了几乎即时的结算。然而,网络的选择仍然需要在性能和可组合性之间进行权衡。
网络基础设施和标记化堆栈
直到 2017 年,对于大型机构来说,公共渠道仍然缓慢且成本高昂。如今,得益于低成本的Layer-2、受监管的托管解决方案以及链上身份(白名单),入职流程已大大简化。值得注意的是,流程的标准化也减少了操作错误。
- 网络:以太坊和相关的第 2 层用于可组合性;Solana 用于高吞吐量。
- 托管:与合格托管人整合。
- 合规性:KYC/AML 流程和链上转移限制。
- 预言和证明:资产净值和价格更新的可验证数据。
代币化在实践中如何运作
发行人创建代表基础资产(证券、基金份额、现金)的代币。智能合约负责管理代币的铸造/销毁操作、转移和经济权利;必要时,资产的保管可以保留在链下。通过这种方式,区块链的可编程性与传统的安全措施相结合。
- 发行:通过 KYC 控制铸造代币。
- 记录:链上转移和自动对账。
- 操作:通过智能合约分配利息/股息。
- 赎回:销毁代币,然后以法定货币结算。
对市场和流动性的影响
直接的好处是减少时间和中介机构。许多操作从传统的 T+2 转变为T+0/原子化,从而降低了交易对手成本和运营风险。即便如此,传统流程不会立即消失:它们会一直共存,直到采用成熟为止。
代币化资产的流动性仍然有限,但正在增长。链上国债规模虽然“数十亿美元”,但与规模约20 万亿美元的复杂美国国债市场相比仍相去甚远。然而,与 DeFi 的整合正在逐步扩大其使用范围。
2025 年代币化国债:数据与趋势
- 高利率和链上现金管理需求推动了需求。
- 在许可的 DeFi 协议中用作抵押品。
- 与稳定币整合以实现即时结算。
- 局限性:存在二级场所和流动性分散。
案例研究:从试点到公共产品
多年来,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一直在尝试私募发行,参与者包括 ConsenSys、Tokeny 和 Securitize,机构包括摩根大通、桑坦德银行和瑞银。随着全球品牌背书的公募产品的出现,私募发行迎来了转折点,这些产品的采用路径更加巩固。
- 富兰克林邓普顿:其 OnChain 美国政府货币基金具有“链上”份额类别,资产管理规模已达数亿美元,在公共区块链上运营。
- 贝莱德:其美元机构数字流动性基金“ BUIDL ”于2024年在以太坊上推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融资额迅速增长。
- 富达:已与代币化提供商富达数字资产合作,推出了 2024 年至 2025 年期间具有链上份额类别的短期基金计划。
与此同时,摩根大通的Onyx (TCN 网络)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Guardian 项目等项目正在“工业化”发行和机构级代币化结算流程。
机构的代币化实物资产
基金份额、国库券和流动性工具正在向链上迁移,并伴随访问控制和转移上限。标普和穆迪等机构会分析运营和托管风险,并将这些产品纳入投资级标准,标普全球评级和穆迪就强调了这一点。事实上,评估标准正在根据链上组件进行调整。
监管:进展与未决问题
2025年,监管格局将持续演变。在欧洲,针对代币发行人的MiCA法规以及适用于金融工具的DLT试点制度已在推出,ESMA关于MiCA的规定以及DLT试点制度均已明确。在此背景下,运营商正在调整政策和管控措施。
在美国,监管环境仍然碎片化:关于稳定币规则以及证券/商品定义的讨论仍在进行中,而实践则通过备案和不采取行动的解释不断推进。与此同时,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报道,该机构正在推广统一账本的理念,以此作为更具互操作性的市场的基础。然而,不同司法管辖区之间的融合仍需时间。
下一步还缺少什么
- 二级市场监管平台增多,流动性集中度提高。
- 端到端会计集成和标准化报告。
- 确保跨链互操作性,避免脆弱的桥梁。
- 托管、会计和税收更加清晰。
结论:从概念验证到生产
代币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装饰,而是一种真正的架构转变,它能够减少摩擦、提高透明度,并将传统资产整合到一个通用且可编程的账本中。凭借优惠的利率、成熟的基础设施以及机构参与者的加入,其发展轨迹无疑将朝着普及的方向发展。然而,其规模将取决于实施的质量。
风险很高:这关系到将部分公共债务市场、流动性基金和存款转移到可编程轨道上。技术已经成熟;步伐将由监管、用户体验质量和共享标准决定。然而,最终决定该模式成熟度的将是日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