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RWA.xyz的數據,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穩定幣的市值接近2800 億美元,而代幣化國債的資產管理規模也達到“數十億美元”。在此背景下,鏈上實體資產的推進正推動其走出試點階段,邁向真正的運營規模。
在過去的24個月裏,我們的團隊跟蹤了20多個機構代幣化項目,並參與了與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和基礎設施提供商的實施討論。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發佈的分析報告,機構投資者的興趣迅速增長: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在2024年第一季度超過10億美元,標誌着其從概念驗證階段向商業化產品的轉變。這些實際觀察證實,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代幣化的採用速度將加快,但仍將集中在特定的流動性池中。
簡述——2025年關鍵數字
- 流通中的穩定幣:約2800 億美元。
- 代幣化國債:資產管理規模達數十億美元。
-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2023-2025年期間,國債收益率在某些時候超過4% 。
- 美國銀行存款:超過18 萬億美元( FRED )。
- 全球貨幣市場基金市場規模:約8 萬億美元(投資公司協會估計)。
- 未償還美國國債:約20 萬億美元( SIFMA )。
資產代幣化:它是什麼以及它如何演變
代幣化是指將證券、債務或現金以原生代幣的形式呈現在區塊鏈上;它實現了幾乎即時的轉賬、與智能合約的集成,以及一種新型的可編程抵押形式。即便如此,當資產進入可互操作的系統時,其影響最爲明顯。
三波浪潮
- 2009 年:比特幣展現出數字稀缺性。
- 2015年:以太坊引入智能合約,爲DeFi鋪平道路。
- 自2020年起:穩定幣和代幣化實體資產進入機構使用。
這不僅僅是“數字化”,而是一種架構的變革:資產變得可組合、可在鏈上驗證、可實時轉移,合規規則直接嵌入到合約中。事實上,可編程性將操作功能轉移到代碼層面。
三種力量交織在一起。首先,高利率環境使得低風險產品(例如短期國債)變得具有吸引力。其次,穩定幣搭建了一座低摩擦的美元橋樑,年結算量達數萬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對簡單且可實時調整的工具的需求有所增加。
第三,基礎設施已經適應:由 Layer-2 解決方案驅動的以太坊,以及像Solana這樣的高吞吐量區塊鏈降低了延遲和成本,實現了幾乎即時的結算。然而,網絡的選擇仍然需要在性能和可組合性之間進行權衡。
網絡基礎設施和標記化堆棧
直到 2017 年,對於大型機構來說,公共渠道仍然緩慢且成本高昂。如今,得益於低成本的Layer-2、受監管的託管解決方案以及鏈上身份(白名單),入職流程已大大簡化。值得注意的是,流程的標準化也減少了操作錯誤。
- 網絡:以太坊和相關的第 2 層用於可組合性;Solana 用於高吞吐量。
- 託管:與合格託管人整合。
- 合規性:KYC/AML 流程和鏈上轉移限制。
- 預言和證明:資產淨值和價格更新的可驗證數據。
代幣化在實踐中如何運作
發行人創建代表基礎資產(證券、基金份額、現金)的代幣。智能合約負責管理代幣的鑄造/銷燬操作、轉移和經濟權利;必要時,資產的保管可以保留在鏈下。通過這種方式,區塊鏈的可編程性與傳統的安全措施相結合。
- 發行:通過 KYC 控制鑄造代幣。
- 記錄:鏈上轉移和自動對賬。
- 操作:通過智能合約分配利息/股息。
- 贖回:銷燬代幣,然後以法定貨幣結算。
對市場和流動性的影響
直接的好處是減少時間和中介機構。許多操作從傳統的 T+2 轉變爲T+0/原子化,從而降低了交易對手成本和運營風險。即便如此,傳統流程不會立即消失:它們會一直共存,直到採用成熟爲止。
代幣化資產的流動性仍然有限,但正在增長。鏈上國債規模雖然“數十億美元”,但與規模約20 萬億美元的複雜美國國債市場相比仍相去甚遠。然而,與 DeFi 的整合正在逐步擴大其使用範圍。
2025 年代幣化國債:數據與趨勢
- 高利率和鏈上現金管理需求推動了需求。
- 在許可的 DeFi 協議中用作抵押品。
- 與穩定幣整合以實現即時結算。
- 侷限性:存在二級場所和流動性分散。
案例研究:從試點到公共產品
多年來,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一直在嘗試私募發行,參與者包括 ConsenSys、Tokeny 和 Securitize,機構包括摩根大通、桑坦德銀行和瑞銀。隨着全球品牌背書的公募產品的出現,私募發行迎來了轉折點,這些產品的採用路徑更加鞏固。
- 富蘭克林鄧普頓:其 OnChain 美國政府貨幣基金具有“鏈上”份額類別,資產管理規模已達數億美元,在公共區塊鏈上運營。
- 貝萊德:其美元機構數字流動性基金“ BUIDL ”於2024年在以太坊上推出,在隨後的幾個月裏融資額迅速增長。
- 富達:已與代幣化提供商富達數字資產合作,推出了 2024 年至 2025 年期間具有鏈上份額類別的短期基金計劃。
與此同時,摩根大通的Onyx (TCN 網絡)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Guardian 項目等項目正在“工業化”發行和機構級代幣化結算流程。
機構的代幣化實物資產
基金份額、國庫券和流動性工具正在向鏈上遷移,並伴隨訪問控制和轉移上限。標普和穆迪等機構會分析運營和託管風險,並將這些產品納入投資級標準,標普全球評級和穆迪就強調了這一點。事實上,評估標準正在根據鏈上組件進行調整。
監管:進展與未決問題
2025年,監管格局將持續演變。在歐洲,針對代幣發行人的MiCA法規以及適用於金融工具的DLT試點制度已在推出,ESMA關於MiCA的規定以及DLT試點制度均已明確。在此背景下,運營商正在調整政策和管控措施。
在美國,監管環境仍然碎片化:關於穩定幣規則以及證券/商品定義的討論仍在進行中,而實踐則通過備案和不採取行動的解釋不斷推進。與此同時,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報道,該機構正在推廣統一賬本的理念,以此作爲更具互操作性的市場的基礎。然而,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的融合仍需時間。
下一步還缺少什麼
- 二級市場監管平臺增多,流動性集中度提高。
- 端到端會計集成和標準化報告。
- 確保跨鏈互操作性,避免脆弱的橋樑。
- 託管、會計和稅收更加清晰。
結論:從概念驗證到生產
代幣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裝飾,而是一種真正的架構轉變,它能夠減少摩擦、提高透明度,並將傳統資產整合到一個通用且可編程的賬本中。憑藉優惠的利率、成熟的基礎設施以及機構參與者的加入,其發展軌跡無疑將朝着普及的方向發展。然而,其規模將取決於實施的質量。
風險很高:這關係到將部分公共債務市場、流動性基金和存款轉移到可編程軌道上。技術已經成熟;步伐將由監管、用戶體驗質量和共享標準決定。然而,最終決定該模式成熟度的將是日常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