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跟蹤誤差?
跟蹤誤差是指頭寸或投資組合的價格行爲與基準價格行爲之間的差異。這通常發生在對沖基金、共同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未能按預期有效運作,從而產生意外盈利或虧損的情況下。
跟蹤誤差以標準差百分比差異的形式報告,報告投資者獲得的回報與他們試圖模仿的基準回報之間的差異。
重點摘要
- 跟蹤誤差是指某個頭寸(通常是整個投資組合)與其相應基準之間的實際表現差異。
- 跟蹤誤差可以被視爲衡量基金管理積極程度及其相應風險水平的指標。
- 評估投資組合經理過去的跟蹤誤差可以讓我們瞭解該經理未來可能表現出的基準風險控制水平。
理解跟蹤誤差
由於投資組合風險通常以基準來衡量,因此跟蹤誤差是衡量投資表現的常用指標。跟蹤誤差反映的是投資在特定時間段內相對於基準的一致性。即使是完全按照基準進行指數化的投資組合,其表現也可能與基準有所不同,即使這種差異在每日、季度或年度之間可能非常微小。跟蹤誤差的測量用於量化這種差異。
跟蹤誤差是指投資收益與其基準收益之差的標準差。給定一項投資或投資組合及其基準的收益序列,跟蹤誤差的計算方法如下:
跟蹤誤差 = (P - B) 的標準差
- 其中 P 是投資組合回報,B 是基準回報。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跟蹤誤差可以用來評估投資組合經理。如果一位經理的平均回報率較低,且跟蹤誤差較大,則表明該投資存在嚴重問題,投資者最好另尋替代者。
它也可以用於預測業績,尤其適用於量化投資組合經理。他們構建的風險模型包含可能影響價格變化的因素。然後,經理們會根據基準的成分類型(例如風格、槓桿、動量或市值)構建投資組合,使其跟蹤誤差與基準緊密相關。
特別注意事項
影響跟蹤誤差的因素
指數基金的淨資產價值(NAV) 自然傾向於低於其基準,因爲基金需要收費,而指數則無需收費。基金的高費用率可能會對基金業績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然而,基金經理可以通過超乎尋常的投資組合再平衡、管理股息或利息支付,或證券借貸,來克服基金費用的負面影響,並超越標的指數。
除了基金費用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基金的跟蹤誤差。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基金持倉與標的指數或基準持倉的匹配程度。許多基金的構成僅僅是基金經理根據實際指數的構成證券的代表性樣本。基金資產與指數資產的權重也常常存在差異。
流動性低或交易清淡的證券也會增加出現跟蹤誤差的幾率,因爲當基金買賣此類證券時,由於買賣價差較大,通常會導致價格與市場價格出現顯著差異。最後,指數的波動性水平也會影響跟蹤誤差。
行業ETF 、國際ETF和股息ETF的絕對跟蹤誤差往往較高;而廣義股票ETF和債券ETF的絕對跟蹤誤差往往較低。管理費用率(MER)是造成跟蹤誤差的最主要原因,並且MER的大小與跟蹤誤差之間往往存在直接關聯。但其他因素有時也會起到一定作用,甚至更爲重要。
淨資產價值溢價和折價
當投資者對ETF的市場價格出價高於或低於其一籃子證券的資產淨值時,可能會出現資產淨值的溢價或折價。這種背離通常很少見。在出現溢價的情況下,授權參與者通常會通過購買ETF籃子中的證券,將其兌換成ETF單位,然後在股票市場上出售這些單位來套利獲利(直到溢價消失)。已知溢價或折價高達5%,尤其是在交易清淡的ETF中。
優化
當基準指數中存在交易清淡的股票時,ETF 提供商無法在不大幅推高其價格的情況下買入這些股票,因此它會使用包含流動性更強的股票的樣本來替代指數。這被稱爲投資組合優化。
多元化限制
ETF 在監管機構註冊爲共同基金,需遵守相關法規。值得注意的是兩項分散投資要求:其資產的 75% 必須投資於現金、政府債券和其他投資公司的證券,且投資於任何單一證券的比例不得超過總資產的 5%。這對於追蹤行業表現的 ETF 來說可能會帶來問題,因爲該行業中存在衆多佔主導地位的公司。
現金拖累
指數基金沒有現金持有量,但ETF有。由於股息支付、隔夜餘額和交易活動,現金可能會不時累積。現金到賬和再投資之間的滯後可能導致業績下滑,即所謂的“拖累效應” 。股息收益率高的股息基金最容易受到影響。
指數變化
ETF 跟蹤指數,當指數更新時,ETF 也必須隨之更新。更新 ETF投資組合會產生交易成本。而且,更新 ETF 投資組合的方式可能並不總是與指數一致。例如,添加到 ETF 的股票價格可能與指數制定者選擇的價格不同。
資本利得分配
ETF 比共同基金更具稅收效率,但衆所周知,ETF 會分配應稅的資本收益。雖然可能並非顯而易見,但這些分配在稅後基礎上產生的業績表現與指數不同。公司週轉率較高的指數(例如,合併、收購和分拆)是資本收益分配的來源之一。週轉率越高,ETF 被迫以盈利方式出售證券的可能性就越大。
證券借貸
一些ETF公司可能會通過證券借貸來抵消跟蹤誤差,即把ETF投資組合中的持股借給對沖基金進行賣空。如有需要,這種借貸收取的手續費可以用來降低跟蹤誤差。
貨幣對沖
由於貨幣對沖的成本並非一定體現在市場匯率 (MER) 中,具有貨幣對沖功能的國際 ETF 可能不會追蹤基準指數。影響對沖成本的因素包括市場波動性和利差,這些因素會影響遠期合約的定價和表現。
期貨展期
在許多情況下,商品ETF通過期貨市場追蹤商品價格,買入最接近到期日的合約。隨着時間推移,合約接近到期日,ETF提供商會賣出該合約(以避免交割),並買入下個月的合約。這種操作被稱爲“展期”,每月重複一次。如果到期日較遠的合約價格較高(正價差),則展期至下個月的價格也會較高,從而產生損失。因此,即使商品的現貨價格保持不變或略有上漲,ETF仍可能下跌。反之,如果到期日較遠的期貨價格較低(正價差),ETF將呈現上漲趨勢。
維持恆定的槓桿率
槓桿ETF和反向ETF利用掉期、遠期和期貨,每日複製基準指數兩到三倍的正向或反向收益。這需要每日重新平衡衍生品籃子,以確保它們每日提供與指數變化相符的指定倍數。
跟蹤誤差示例
例如,假設有一隻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爲基準的大型股共同基金。接下來,假設該共同基金及其指數在給定的五年期間實現了以下收益:
- 共同基金:11%、3%、12%、14% 和 8%。
- 標準普爾500指數:12%、5%、13%、9%和7%。
根據這些數據,差異序列分別爲 (11% - 12%)、(3% - 5%)、(12% - 13%)、(14% - 9%) 和 (8% - 7%)。這些差異分別爲 -1%、-2%、-1%、5% 和 1%。該差異序列的標準差,即跟蹤誤差,爲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