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便宜貨—不是此時,更待何時
阿爾伯特和我經常在會__七指出,我們對通脹和通縮形勢不敢說確信無疑。我以前曾說過,信貸泡沫破裂造成的通縮和政策反應帶來的通脹壓力,已經讓我感到精疲力竭。當我們讀到通貨緊縮主張者的文章時,我們禁不住會點頭稱是,而後,當我們聽到再通脹主張者的言論時,我們同樣會感到略有同感。而每一方似乎都對自己的觀點堅定不移。
相比之下,我們一直試圖以開放的態度面對這個問題。阿爾伯特偏向於美國會出現日本式的結局,而我則傾向於形成通脹結局,但我們兩個人都不敢對自己的判斷確定無疑。
費雪及其“大蕭條”的“債務一通縮理論”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我決定回顧一下歷史,看看大蕭條到底是如何結束的。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歐文•費雪在1933年的《大蕭條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費雪在1929年宣稱股票將永久性地維持高價位,這或許是最讓他在金融界丟面子的事情。不過,在對這次災難性的誤判醒悟之後,費雪開始反思大蕭條過程。順便提一下,他還是羅樂德斯(Rolodex)名片管理器的發明者。
在他的“債務一通縮理論”中,費雪定義了導致經濟衰退的“兩大決定性因素”:“最初的過度負債,以及隨之而來的通貨緊縮—簡言之,罪魁禍首就是債務的過度氾濫及價格的過度波動。”
對於費雪的解決通縮對策,最具諷刺意義的在於,或許只有把我們帶進混亂的美聯儲,才能把我們帶出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