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對於企業經營的好壞並不是依據股市上的股價判斷的,短期或年度是以企業盈利水平爲標準,長期而是以股東所有者權益或分紅的增加爲標準。如果將歷年所有盈利不分紅,全部用於擴大再生產或投資,那麼每一個股東的所有者權益就會不斷增加,反映在股票上就是持有股份(股本數量不變)的賬面價值(也叫每股淨資產,它是股東權益與總股數的比率)的不斷增加。巴菲特就是這樣很好地解決了股票投資業績衡量的這個問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衡量投資績效標準的非市場化,實現了衡量投資績效標準企業財務化的飛躍。
他的投資業績,根本不用二級市場的股價來衡量,而是用伯克希爾.哈撒韋控股公司的賬面價值來衡量。其股票賬面價值從1964年的19美元,上漲到2012年的114214美元,累計增長5868倍以上,48 年複合年增長19.7%。伯克希爾·哈撒韋控股公司的賬面價值的高速增長,很多人,包括媒體都誤以爲巴菲特每年炒股都能平均嫌19.7%以上。這個賬面價值的增長有股權投資的企業賬面價值增長部分,也有各種股票及金融產品等套利收益的增長部分。如2003年巴菲特斥巨資約38億港元投資中國石油,以每股1. 66港元左右的價格購人股票23.4億股,佔流通股的13. 35%,成爲中國石油的第二大股東。2007 年巴菲特老先生先後以平均高於8倍多的價格全部賣出了中國石油的股票,淨賺了277億港元(約35億美元).這35億美元肯定計入了當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控股公司的賬面價值。
從這一點上看,伯克希爾·哈撒韋控股公司的賬面價值不僅包括當期股票組合企業、未上市控股企業和當期併購企業等的賬面價值和分紅,同樣也包括賣出股票及其他金融產品的溢價收入(主要是套利收人,如巴菲特曾大舉從事過白銀、併購等套利交易等)。從這方面看,巴菲特既是實業投資家,又是股票投資家,還是大宗貴金屬投資家等。而我們所謂的價值投資者都還是習慣於用股票市價時點值表達某一時期股票投資收益率達到多少,根本不是巴菲特遵循的商業邏輯模式,這也是目前價值投資完整策略的最後一環業績衡量方面存在的狗尾續貂之遺憾吧。
如果不使用賬面價值的模式衡量投資結果,是不可能成爲巴式價值投資者的。巴菲特早就說過,即便是股市關閉10年,對他來說也無所謂。這是因爲他成功完成了投資結果評價非市場化的昇華,他的投資不再有壓力、不再有干擾,只要所投資的企業(無論是不是上市公司)經營正常,穩定成長,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所有者權益就會穩定上升,當然每股賬面價值也會隨之提高。這實際是要求踐行巴式價值投資的股票投資者把自己放在投資企業、合夥經營企業的正確位置上,才能克服一方 面信誓旦旦的要根據企業價值買人股票,而另一方面又習慣性地採用市場價格衡量投資成績的悖論思維和行爲。
巴式價值投資其實就是按照實業投資的商業邏輯,以合夥人身份參股經營的理念,以合理價格買人優秀企業小部分股權,並以參股公司財務表現(所有者權益的增長)和其他套利對伯克希爾.哈撒韋所有者權益的貢獻來衡量其投資業績的。
如果我們在A股市場純粹對二級市場的股票進行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同時採取巴式業績衡量方式,就要涉及商譽的攤銷問題。因爲優秀企業的股票很難在每股賬面價值以下的價格買到。商譽就是購買企業時買價超過企業淨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通常是指企業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或由於信譽好受到客戶的信賴,或組織得當、生產效益好,或由於技術先進、掌握有生產祕密、產品具有核心競爭力等原因而形成的無形資產。這種無形資產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超過同類企業的盈利水平。這種超過行業平均盈利水平的部分,市場一般會給出相應的溢價。商譽是企業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能單獨存在,也不能單獨買賣,其價值也是企業整體價值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A股市場上買人優秀企業的股票,價格一般包括每股賬面價值和市場溢價兩部分。這個市場溢價就是我們在衡量投資業績時,要進行攤銷的商譽價值。隨着企業每股賬面價值的增加,你股票投資的單位淨價值(不是按股市價格計算的那一種)隨之增加,所支出的商譽費用部分便會相應減少。直到股票投資的單位淨價值與企業每股賬面價值相等,商譽纔算攤銷完畢。如果前者大於後者,你的投資業績纔算真正的增長,這種業績的衡量不再受市場股價波動的影響了。到了股票投資業績衡量非市場化這個境界,你纔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