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場似說的論據在今天能有多強?考慮到數以千計在知名財經雜誌上發表的相關學術文衆以及投資世界的廣泛運用,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這一假說真的非常強大。然後如我們所見,這項革命性的理論似乎是建立在一個非常薄弱的基礎上的:無情的危機似乎在證明其不切實際。該假說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即關於理性衡量風險的理論,是一項存在疑點的金融學似設,而這項假設恰恰是連接投資理淪與經濟實踐的關鍵。然而在有效市場假說被更正之前,它已經是投資者用來衡量風險的標準了。學者們堅信這一假說是正確的,並幾堅持依此操作,盡竹全世界相當多的經濟學家已經因此陷人了站不住腳的邏輯陷阱中。
研究者在風險度量上錯得十分離譜,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研究者對有效市場假說及其他大址經濟研究的方法是不對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社會科學試着像自然科學一樣講求嚴謹,而經濟學首當其衝。60多年前,經濟學家就懷養崇高的理想,希望通過他們掌握的數學知識將這沉悶的科學變得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者是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一樣具有預測性。當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年輕教授時,他首次嘗試將在物理學中得以成功運用的微分方程技術引人到結構性方法中,以解決經濟學的基礎問題。
關鍵的假設是理性:對廠商而言,力求利潤最大化;對個體而言,力求經濟效用的最大化。理性行爲人是薩繆爾森研究的基礎。就在這個可疑的平臺上,經濟學家開始構建複雜的數學模型,同時經濟學也轉向了精密的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