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沃倫.巴菲特被尊爲金融界的上帝,他的財富僅次於比爾.蓋茨,但他的投資聲譽卻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他的身上表現出了太多普通人的特質,例如,每次出國旅行,他的飲食總是老一套:午餐和晚餐喫牛排,每天喝6小瓶櫻桃味的可樂。他是億萬富翁,但神態像個在大平原上種植玉米的農民。他穿着隨便,對奢侈品毫無興趣:厭惡高級餐館,從未沾過一滴酒....他唯一的樂趣是積聚財富。
儘管年輕的巴菲特是個數學天才,但是,他對金融的癡迷程度仍讓他那虔誠、節儉的父親感到非常喫驚。他的父親從事的是替人理財的事業,卻對積累財富本身沒有任何的興趣,他希望他的兒子有朝一日能成爲一名神職人員。但是,他卻發現他的兒子對金錢的力量非常着迷,像是被其咒語鎮住了似的。年輕的巴非特不會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對他來講,重要的是合理性、事實、數字和金錢。正是因爲這些性格特徵使他成爲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價值投資大師。
巴菲特8歲的時候,便開始閱讀有關股票市場方面的書籍,他曾說過,他在六七歲時就對股票產生了興趣。” 我心中一直有這樣一種遺憾,那就是我沒有更早一點就開始做股票。
巴菲特10歲的時候,開始在他父親的經紀人業務辦公室裏做些像張貼有價證券的價格、填寫有關股票及債券的文件等事情。1942 年4月,11歲的巴菲特開始小規模地購買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購買了3股受歡迎的城市服務股票。最終他以每股40美元的價格拋出了他的股票,扣除佣金後,他賺了5美元。幾年後,受歡迎的城市服務股票的價格飛漲到每股200美元。
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巴菲特曾說:“我11歲時就對股票非常感興趣,那時,我在哈里斯.尤浦漢姆公司打工,負責在木板上做標記。我父親是那裏的股票經紀人,我負責全面工作,從股市行情提示到繪製圖形資料,所有的一切都由我來做。當做完這一切後, 我就拿起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來讀,閱讀這本書就好像是在茫茫黑夜裏看到了來自遠處的燈光。”
1950年夏天,19歲的巴菲特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14門課程的學習,從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然後向哈佛商學院申請攻讀碩士學位。
哈佛大學的人說他的年齡太小,還不能進入哈佛學習,讓他過一兩年之後再報考。
被哈佛大學拒之門外,給巴菲特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對他來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爲他很快就意識到,教授商業課的權威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巴菲特向哥倫比亞商學院提出了申請,並且很快就收到了人學的通知。
1950年,在內布拉斯加大學讀三年級的巴菲特閱讀了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另一本書《智能型股票投資人》,這本書倡導人們做“有價值的投資”。格雷厄姆曾經說過:“ 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可能就是他自己。”投資者還應記住“安全投資的極限”這一原則,要相信你所購買的股票價值遠遠大於你在股票市場所做的投資。只有購買股票的價錢以及股票本身的內在價值纔是真正重要的事。巴菲特後來說:“‘安全投資的極限’是投資中最重要的幾個字。”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爲世界上價值投資方面最偉大的實踐者,就是因爲閱讀了這本書,使他有了對投資真諦的頓悟。
巴菲特總是把《智能型股票投資人》這本書作爲任何一位成功的投資者必讀的書推薦給投資人。
到目前爲止,我們只是簡單地提到價值投資這個概念,隨着我們分析的一步步展開,會陸陸續續有更深入的探討。本章的重要目的就是凸顯本書的目的,即提供給投資人一種全新的面向未來的投資策略及投資組合的操作方式。價值投資其實是一個相當簡單的觀念,就像大部分簡單的概念一樣。我們首先要仔細瞭解這個觀念的內涵,並觀察所有相關的影響層面,然後才能發現價值投資策略的深度、本質和它簡樸外表下蘊涵的深刻而穩固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