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時

心理學在股市的應用

- 解釋那些持續的、可預測的錯誤行爲的心理學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這項研究最終吸引了兩個領軍人物的加盟——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投資者對概率不敏感

- 情緒可以通過很多燻要的方式引發決策錯誤,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緒讓我們對投資價格的上漲(或下跌)的真實概率不敏感,不去探究引發漲跌的原因。當一個潛在的結果,比如買人股票時的巨大獲利,伴隨着顯著而強力的情感意味,這種情形的真實概率,或隨着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概率.其重要性會變得微不足道。

股市有效市場軍團不斷壯大

- 在前面我們看到,學術界的調查者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新假說,也就是我們前而簡要了解的有效市場假說,假說認爲有經驗的、博學多識的投資者之間的博弈能夠將股價維持在合適的水平。這種悄況會發生是因爲所有決定股價的因素會被大址聰明而理性的投資者所研究。新信息,例如一家公司收益預期的變化或股息削減,會快速被市場消化並立刻表現在股價上。

價值是通過嚴格分析後才能做出決定

- 學術界的閃電戰對大部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來說,學術界人士並沒有滿足於已經摘得理論桂冠的無可爭議的勝利。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當研究者詢問那些信奉基本面分析的絕大多數華爾街專家的平均回報是否高於市場回報時,發起了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行動。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有效市場假說的勝利還是特洛伊木馬

- 在宜布股票市場有效率之後,理論家告訴投資者他們可以預期獲得公平的回報,即與買入一隻特定股票所承擔的風險相等的回報。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閃亮登場了。風險(如同CAPM所給的定義)是波動性的。證券或投資組合與市場相比,其波動性越大,風險就越高。

FFJR的研究在股市的應用

- 在《逆向投資策略:背離大衆,跑底大市》中,我分析了研究者給出的數據;很明顯。分拆公告發出之後的2~4個月裏迅速出現了暴漲。實際上,在分拆公告發出之後的4個月中的平均回報是股票在過去26個月的回報的2倍。這給研究者出了一個難題。

法案對投資銀行限制從而降低了商業銀行承擔的風險

- 對我而言,他的聲明不僅難解而且看上去與之前的說法有矛盾。當我向認識的其他基金經理提到這一點或在《福布斯》專欄寫到他缺乏清晰性時,他們告訴我這就是每個重要的美聯儲主席通常採用的表達方式。還有人說,這就是聖哲講話的方式。

過度反應假說

- 投資者過度反應假說(the investor over reaction hypothesis defined, IOH)說的是,投資者以不變和可預期的方式對某些事件做出過度的應對行動。這種現象是基於心理力量,我們在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中詳細地討論過,新的來自神經經濟學的發現在第9章討論過。

低市盈率的股票包含了所有不可分離的乃至未曾發現的風險

-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變得對逆向投資理論越來越有興趣。隨着數據庫的不斷完善,對這個策略是有效的肯定變得越來越多。

逆向投資策略1:低市盈率策路

- 在研究期內,股票按季度以正常方式劃分爲五組,嚴格按照市盈率大小排列,回報率做了年化處理。圖11-3再次顯示了低市盈率股票的卓越表現。在41年中,市盈率墊底的一組取得了年均15.2%的回報率,而市場年均回報爲11.6%(見最右邊的一組),市盈率最高的一組的年均回報率是8.3%。

股價上漲只有兩個原因

- 據我所知,股價上漲的原因只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公司知名度的提高,這成爲備受關注和炒作的素材,也是可能上漲的原因。人們喜歡新事物與創新,投資者總是在尋找市場上的創新點,認爲這樣會推動股價走高。股價多年來循環波動,某一年製藥股很流行,其價格居高不下。直到另一類生物股成爲寵兒,後來熱門的位置又被計算機芯片股所取代。

有效市場假說的黑天鵝

- 科學史告訴我們,對於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一般在假說發展的過程中都不會發生大錯誤,如果發生錯誤,大部分是由於其基礎很設錯了。強大的統計技術在沒有真實的假設時要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當劣幣驅逐良幣,50多年的金融和經濟學中壞的概念驅逐了好的科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的拓展沒有留下多少貢獻。

有效市場假說理論中的黑洞

- 這讓人回想起有效市場假說的擁護者相信熟練的投資者會確保讓價格處於既定的範圍內。不幸的是,這並不是真實的,但如果它不正確。假說的最重要的公理就站不住腳了。

有效市場假說的三項基本假設

- 即便學術研究認爲市場的有效性沒有問題,但是在第4章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由此引發的嚴重問題。科學發現往往不能客觀地判斷這些研究者無所不包的、革命性的結論。但有什麼證據能讓這些研究者去證明市場可以迅速且準確地對新信息做出反應呢?沒有。他們將市場對簡單信息的反應作爲市場對事件反應並正確定價的正面證據。

有效市場假說戰艦的更多漏洞

- 沒有什麼能比近距離查看原始數據更重要的了,我指的是非常近距離地看一個研究人員所做的事情。讓我們看一看其他聲稱市場因新信息而迅速做出校正的研究。第一篇文童山貫·波爾《Ray Bajl》和菲利普·布朗(Phil幣Brown)發表於1968年。這兩位調查者分析了1946~1966年261家公司的正常回報率。

股市中其他違背有效性的證據

- 我們的案例以及其他證據進一步證實有效性要比理論家所認爲的更加稀少。羅尼·米歇爾(Roni Miehely)、理查德·泰勒(Rieha記Thalor)(一位行爲金融學先驅)和肯特·沃麥克(Kebt Womark)在1994年對這一主題做了研究。三位研究者測算了1964~1988年期間股息增減後股票的變化。

意外事件對股市影響

- 心理學指導原則18告訴我們可以買進冷門股,並藉助分析師預測失誤和其他意外事件獲利。我們現在可以更進一步描繪出意外的效應,這將會成爲稍後提出的策略的基本工具。心理學指導原則20總結了我們對意外的發現。心理學指導原則20 ( a) :纛外事件提升了冷門股的表現,熱門股的表現不明顯。

通向贏利的逆向投資路徑

- 只有頑固的紐約人或體育偏執狂(我猜自己屬於後者),會爲參加第42屆超級碗杯的紐約巨人隊加油助威。下賭注的人打賭巨人隊會以17點的比分輸給新英格蘭愛國者隊。這意味着如果你想賭愛國者隊贏得比賽,他們就得至少贏巨人隊兩個觸地得分和一個射門得分。公衆和專家都非常自信,認爲這種情況絕不會發生。

觸發型事件和強化型事件的影響

- 先看圖9-7中的觸發型事件的效應,圖上左邊相鄰的兩列(當季和全年),季度平均價格影響達到5.7%(2.6%加3.1%),作爲對比,把強化型事件加在一起(左邊季度圖的右邊兩列)得到的意外在當季的影響結果要小很多:1.3%(1. 1%加上0.2%)。

顛倒的投資世界

- 看上去似乎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即專家預測的他們最認可的公司,極有可能就是不值得投資的公司。所以,讓我們再問一個問題:你是否應該回避專家和大衆熱捧的公司股票,而去買他們不喜歡的冷門股呢?答案正如我們馬上要看到的,是肯定的(但並非大家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