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圈
價值投資者應該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知道什麼,還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所交易標的都應該是他們瞭解和熟知的標的,處於他們認識的能力範圍之內。價值投資者從來不應該因爲某些標的最近在賺錢,就去買入。世界上有無數種賺錢的方式,但我們只能賺我們最明白和最能把握的,其他的人賺再多都與你無關。糊里糊塗買入不明白的標的賺到的錢,最終會糊里糊塗地虧回給市場。
那麼對標的公司究竟瞭解多深才能夠說處於自己認識的能力範圍內呢?我認爲至少需理解以下方面:1. 公司的產品;2. 商業模式;3. 業務或運營流程:4. 管理層:5. 行業競爭情況與公司地位:6. 公司長期發展前景;7. 財務報表。如果你在5分鐘內不能向別人闡述清楚一家公司賣的是什麼產品,靠什麼盈利,業務模式如何,建議你不要購買它的股票。
恪守能力圈強調將資源和時間集中研究自己能夠理解的公司,這樣才能更準確評估公司價值,能力圈不一定能幫你賺很多的錢,但主要用來規避風險,規避你看不懂的,規避別人忽悠你的。能力圈能夠通過不斷的學習而擴大。
讓我們來看下股神恪守能力圈的案例。20世紀90年代後期,網絡高科技股大牛市,巴菲特卻股也不買,儘管這讓他在1999年盈利只有0.5%,而當年股市大漲21%。巴菲特卻依然堅持能力圈原則。著名投資雜誌《巴倫週刊》還把他做成封面人物,大標題就是“沃倫,您哪兒出錯了?”結果從2000年開始,美國網絡股泡沫破裂,股市連跌三年,跌幅超過一半。巴菲特這三年卻盈利10%,大幅跑贏市場。
巴菲特與比爾·是好朋友,按理說可以隨時打探微軟的消息,但他卻一股也不買微軟的股票。巴菲特說:“這也許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魯夫和比爾·蓋茨,我也希望能通過投資他們將這種崇拜轉化爲行動。但當涉及微軟和英特爾股票,我不知道10年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不想玩這種別人擁有優勢的遊戲。我可以用所有的時間思考下-年的科技發展,但不會成爲這個國家分析這類企業的優秀專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專家都輪不上我。許多人都會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我們投資可以連續贏99次,但最後一次我們跨出能力範圍,交易我們不理解的品種,只要輸一次就全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