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這個思想從本傑明•格林厄姆延續到沃倫•巴菲特,再到比爾•米勒,而在這個發展軌跡中,我認爲自己應該是一個堅定的格林厄姆主義者。沃倫•巴菲特曾經把本•格林厄姆的方法稱爲“雪茄煙蒂投資法”。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格林厄姆喜歡的股票就像是被扔在街頭的菸蒂,儘管所剩無幾,但或許還可以再吸上一兩口,我覺得這真有點吝嗇鬼的意思(慶幸的是,我還沒有淪落到遊蕩在大街上到處找菸屁股……不過,在我們這個行業裏,什麼都會發生,終究有一天,我或許也會坐在公園長椅上聽着陌生人談論現代投資的諸多罪孽,這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大家都知道,只買便宜貨的簡單策略(按P/ B或P/E等變量衡量)往往可以爲我們創造長期的超額回報。不過,我在前面也提到過,格林厄姆更喜歡以資產負債表(資產價值)爲基礎進行估值分析。
格林厄姆尤其推崇淨營運資本概念。即:
便宜貨的問題可以簡單地歸納爲,對於普通股,就是市場價格低於扣除全部負債後的公司淨營運資本。這就意味着,買家可以按零價格買入建築物和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可能存在的商芬。儘管可以找到零星的個案,但還是極少有幾個公司的終極價值低於其淨營運資本。而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按照這個定義“便宜”的基礎,市場上可以找到很多符合這個條件的公司。
顯然,問題的核心就是市場價格遠低於企業價值。但任何所有者或大股東都不會願意按如下不可理喻的低價格出售自己的資產……在實踐中,這種選擇廉價股票的策略總能爲投資者帶來利潤,而且平均回報率也遠遠高於其他投資方法。
格林厄姆所說的淨營運資本,即公司流動資產扣除其全部負債後的餘額。當然,格林厄姆並不滿足於僅僅按低於淨流動資產價值的價格買入股票,他需要更大的安全邊際。格林厄姆提倡的是買進價格低於淨流動資產價值2/3的股票(以進一步增加安全邊際)。這也是我們在下文遵循的操作標準。但是,在探討我們的證據之前,還是先看看格林厄姆自己的結論。
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他通過如下這張表格(表22-1)展示了這種“淨營運資本”法的強大威力。格林厄姆在1957年12月31日按“淨營運資本”法買進85家公司的股票,這個表格顯示了這85家公司每股股票在2年持有期內實現的投資回報情況。
表22-1 低估值股票的收益情況,1957-1959
格林厄姆指出:“在此期間,這些股票構成的‘整體’組合實現了75%的收益率,而標準普爾425工業指數的收益率則是50%。更重要的是,這些股票都沒有遭遇重大損失,僅有7只價格持平,78只股票實現了增值。”
1986年,紐約州立大學財經副教授亨利•奧本海默在《金融分析師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1970-1983年期間按66%淨流動資產的價格買進股票的收益情況進行了檢驗。這些股票的持有期爲1年。在整個壽命期內,該組合包含的股票數量最少爲18只,最多爲89只。該組合的年均收益率爲29%,而同期的市場收益率只有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