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是,現在有新答案了。從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開始研究,並幾近二十年裏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此產生了興趣,逐步地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新發現開始回答這個間題。這些答案不僅讓我們對爲何泡沫如此頻繁發生,以及在瘋狂和恐慌之時股價的波動爲何如此劇烈有了關鍵理解;它們也可以用來解決其他很多的市場問題,有些對我們的投資決策很重要,其他一些切人了當代風險分析的核心。
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情緒,有時候也叫情緒啓發(affect heuriati叻,最近才被認爲是我們在判斷和做決定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情緒的各種研究顯示我們強烈的偏好、厭惡和觀點,以諸如開心、傷心、興奮以及害怕的形式表現出來,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嚴重影響我們做決定的過程。
情感本身也可以通過與理性做決定的過程融合在一起作用於市場內外。情感是感性的,而非認知的,因此它反應迅速且不假思索。這種反應是感性的。常常不是也不需要是理性的。
認知心理學權威保羅·斯洛維奇( Paul Slovic )教授,他的工作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的研究,對我們瞭解情感和啓發很有幫助,他寫道:“意象,受正面或負面的情緒感受影響,引導餚判斷和決策。”即人們大腦中對事物或事件的看法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程度的正面或負面情緒。比如,一個狂熱的體育迷對自己喜愛的球隊表現很熱情,而對競爭對手的球隊表現出不友好。斯洛維奇的文章繼續寫道:“人們用情緒啓發法來做判斷……人們在做判斷的過程中會考慮或依照一個‘情緒池’(包含所有正面或負面的標籤,是一個與有意或無意的表現相互關聯的情緒池)。”
我們都知道自己常常會產生強烈的、可能會影響判斷的喜好或厭惡。而且我相信你已經發現,那些擁有強烈的政治或宗教情結的人,不是說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但確實改變他的想法非常難,不論你認爲你給出了多麼有力的理由。有證據顯示,所有類似的爭論實際上都只會成爲加強對方觀點的論據。比如,他可能將你的論點說成是老生常談。類似的,我們越喜歡一個投資選擇,正面情緒就會越強烈;越不一喜歡一隻股票或一個行業,它會帶給我們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而且在前面的政治觀點的例子中,更多的正面消息加強我們對某個政客的正面情緒,而負面的消息加強了我們對那個不喜歡的人的負面情緒。
情緒在我們所瞭解的大腦在加工信息時的雙重加工理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就像心理學家西摩·艾波斯坦(Seymour Epstein )所說,個體從兩個交互的平行處理系統來了解事實。理性的分析系統是謹鎮而善於分析的,通過已確立的規則和證據(比如數學或工程學)來行使功能。而另一個系統,被心理學家定義爲經驗系統,是直覺的和非語言的。經驗系統利用從經驗和情感回憶中獲得的信息,將現實編碼成附加了情緒感受的憊象、隱喻和故事。
是情緒而非認知,使得經驗系統的運轉快於理性的分析系統。理性的分析系統可能需要很多天或幾個星期來收集整理所有需要的部分。留心一下,如果我們認爲自己會獲得很高的投資回報(正面情緒)或我們可能會在一隻愛股上全軍覆沒(負面情緒),甚至是聽到諸如“誘騙”或“駕車槍擊案”這樣的字眼時,我們的大腦形成反應的速度有多快。情緒有如此強大的情感壓力,它可以隱而不顯地推翻我們在市場上獲得的訓練和經驗,而且就像我們很快會看到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股價極度扭曲的原因。
意象和關聯是將過去、當下和期望的經歷加入理智之中。而且,我們對思想或一羣人、股票、行業或市場的正面或負面的感受越強烈,對這些事物的決策就越強烈地受到情緒的影響。
情緒也會影響目睹了事故或犯罪行爲的證人的想法。人們常常是差勁的目擊證人,而且會很難重新回想起整個事件,因爲他們會集中在這個或那個的情緒細節中。悄緒系統錨定於情感,常常與理性相距甚遠。
經市場校正的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