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惨重伤亡和破坏,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会议,希望此次会议能够确保类似的灾难不再发生。然而,糟糕的和平条约加上现代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最终引发了一场比之前更加灾难性的战争。
要点
-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一场地缘政治事件,但其一些根本原因已被揭示是经济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承担的赔款使该国更加贫穷,经济困境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国际贸易的崩溃也使欧洲的经济形势更加恶化,使得希特勒得以凭借振兴的承诺上台。
假装和平
促成《凡尔赛条约》的巴黎和会,其讽刺之处在于,尽管缔约者们的初衷是维护世界和平,但条约中却埋下了一颗种子,一旦播撒在经济危机的土壤上,最终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这颗种子就是条约第231条,它被称为“战争罪责条款”,将战争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德国,并要求德国支付赔款作为惩罚。如此巨额的赔款,迫使德国放弃殖民地并解除武装,德国人自然对这份条约心怀不满。
早在1923年,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就开始拖延支付战争赔款,这引发了法国和比利时的报复性回应。两国派兵占领了鲁尔河谷地区的工业中心,有效地侵占了那里的煤炭和金属产区。由于德国制造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和金属,这些产业的损失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冲击,最终导致经济严重萎缩。这种萎缩,加上政府持续印钞以偿还国内战争债务,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的螺旋式上升。
虽然物价和经济最终得以稳定——部分得益于1924年美国道威斯计划——但恶性通货膨胀却吞噬了中产阶级的大部分积蓄。其政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许多人对建立在自由民主原则基础上的魏玛政府产生了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加上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导致左右翼激进政党日益受到欢迎。
国际贸易恶化
大萧条的爆发破坏了所有旨在创建一个更加开放、合作与和平的战后世界的努力。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不仅导致道威斯计划下对德国的贷款终止,而且之前的贷款也被完全收回。货币和信贷紧缩最终导致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Kreditanstalt)于1931年倒闭,这引发了整个中欧的银行倒闭浪潮,包括德国银行体系的彻底崩溃。
德国经济状况的恶化促使纳粹党从一个相对较小的边缘团体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政党。纳粹的宣传将德国经济困境的大部分归咎于《凡尔赛条约》,这推动了希特勒在选民中的支持率上升,并最终于1933年当选德国总理。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萧条将促使各国采取更多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虽然此类贸易政策在个别国家层面可能有益,但如果所有国家都转向保护主义,就会削弱国际贸易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事实上,缺乏重要原材料的国家将尤其因缺乏自由贸易而承受沉重负担。
从帝国主义到世界大战
英国、法国、苏联和美国都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可以从中获取急需的原材料,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却没有。国际贸易的恶化导致了更多区域贸易集团的形成,富裕国家则按照殖民主义的模式组建集团,类似于英国的帝国特惠制。
尽管“一无所有”的国家试图建立自己的区域贸易集团,但它们发现越来越有必要使用军事力量来吞并拥有急需资源的领土。这种军事力量需要大规模的重新武装,因此,就德国而言,这直接违反了《凡尔赛条约》。然而,重新武装也加剧了对更多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加剧了领土扩张的需要。
诸如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入侵满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以及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大部分地区和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区等帝国主义征服,都体现了扩张领土的需要。但这些征服很快激怒了欧洲两大强国,继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英国和法国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宣战,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综述
尽管人们对和平怀有崇高的渴望,但巴黎和会的结果却将德国单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唯一煽动者,这反而加剧了敌对情绪。大萧条及其引发的经济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了敌对情绪,最终导致纳粹党崛起,世界各国帝国主义野心日渐增强。如此一来,小规模的帝国主义征服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