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慘重傷亡和破壞,世界主要大國領導人在巴黎召開會議,希望此次會議能夠確保類似的災難不再發生。然而,糟糕的和平條約加上現代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國際關係惡化,最終引發了一場比之前更加災難性的戰爭。
重點摘要
-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無疑是一場地緣政治事件,但其一些根本原因已被揭示是經濟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承擔的賠款使該國更加貧窮,經濟困境引發了民衆的不滿。
-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國際貿易的崩潰也使歐洲的經濟形勢更加惡化,使得希特勒得以憑藉振興的承諾上臺。
假裝和平
促成《凡爾賽條約》的巴黎和會,其諷刺之處在於,儘管締約者們的初衷是維護世界和平,但條約中卻埋下了一顆種子,一旦播撒在經濟危機的土壤上,最終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戰爭。這顆種子就是條約第231條,它被稱爲“戰爭罪責條款”,將戰爭的責任全部歸咎於德國,並要求德國支付賠款作爲懲罰。如此鉅額的賠款,迫使德國放棄殖民地並解除武裝,德國人自然對這份條約心懷不滿。
早在1923年,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就開始拖延支付戰爭賠款,這引發了法國和比利時的報復性回應。兩國派兵佔領了魯爾河谷地區的工業中心,有效地侵佔了那裏的煤炭和金屬產區。由於德國製造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煤炭和金屬,這些產業的損失對經濟造成了負面衝擊,最終導致經濟嚴重萎縮。這種萎縮,加上政府持續印鈔以償還國內戰爭債務,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的螺旋式上升。
雖然物價和經濟最終得以穩定——部分得益於1924年美國道威斯計劃——但惡性通貨膨脹卻吞噬了中產階級的大部分積蓄。其政治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因爲許多人對建立在自由民主原則基礎上的魏瑪政府產生了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加上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導致左右翼激進政黨日益受到歡迎。
國際貿易惡化
大蕭條的爆發破壞了所有旨在創建一個更加開放、合作與和平的戰後世界的努力。1929年的美國股市崩盤不僅導致道威斯計劃下對德國的貸款終止,而且之前的貸款也被完全收回。貨幣和信貸緊縮最終導致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Kreditanstalt)於1931年倒閉,這引發了整個中歐的銀行倒閉浪潮,包括德國銀行體系的徹底崩潰。
德國經濟狀況的惡化促使納粹黨從一個相對較小的邊緣團體發展成爲德國最大的政黨。納粹的宣傳將德國經濟困境的大部分歸咎於《凡爾賽條約》,這推動了希特勒在選民中的支持率上升,並最終於1933年當選德國總理。
從全球範圍來看,大蕭條將促使各國採取更多以鄰爲壑的貿易政策,以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國競爭。雖然此類貿易政策在個別國家層面可能有益,但如果所有國家都轉向保護主義,就會削弱國際貿易及其帶來的經濟利益。事實上,缺乏重要原材料的國家將尤其因缺乏自由貿易而承受沉重負擔。
從帝國主義到世界大戰
英國、法國、蘇聯和美國都擁有龐大的殖民帝國,可以從中獲取急需的原材料,而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家卻沒有。國際貿易的惡化導致了更多區域貿易集團的形成,富裕國家則按照殖民主義的模式組建集團,類似於英國的帝國特惠制。
儘管“一無所有”的國家試圖建立自己的區域貿易集團,但它們發現越來越有必要使用軍事力量來吞併擁有急需資源的領土。這種軍事力量需要大規模的重新武裝,因此,就德國而言,這直接違反了《凡爾賽條約》。然而,重新武裝也加劇了對更多原材料的需求,從而加劇了領土擴張的需要。
諸如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入侵滿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以及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大部分地區和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區等帝國主義征服,都體現了擴張領土的需要。但這些征服很快激怒了歐洲兩大強國,繼德國入侵波蘭之後,英國和法國於1939年9月3日對德宣戰,從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綜述
儘管人們對和平懷有崇高的渴望,但巴黎和會的結果卻將德國單列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唯一煽動者,這反而加劇了敵對情緒。大蕭條及其引發的經濟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了敵對情緒,最終導致納粹黨崛起,世界各國帝國主義野心日漸增強。如此一來,小規模的帝國主義征服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