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與高度分散、高週轉率的操作理念正好相反。和所有積極型的操作手法相比較,價值投資是長期最有可能獲利的投資方法。但投資人需要耐心地持有他們手中的投資組合,不被別人的短線獲利所誘感。
銀行利率的變動。通貨膨脹,或是企業獲利預估數字公佈等因素.雖然都可能影響到股票價格的短線走勢,但時間一旦拉長,潛戴在企業內部的獲利增長力自然會主宰股票價格。到底要持有股票多久纔算是比較好?答案是:沒有絕對的時間限制。巴菲特認爲,有人說至少要持有5年,這其實是一個很愚蠢的說法。持股長抱的8的絕非要刻意讓股票週轉率接近於零,若是過於堅持完全不賣以至於錯過脫手的最佳機會也是不對的。所以,若以週轉率來衡量,一般應控制在10%~12%。10%的週轉率表明持股將可能持續約10年以上而週轉率12%,則表示持股達5年左右。
股票價格波動是價值投資所要面對的另一副產品。傳統的積極型投資組合就是利用分散投資東企圖抵消股票的價格波動。積極型基金經理人太瞭解投資人每個月收到基金對賬單後的心理變化:當他們看到自已所投資的基金淨值下跌,就算明明知道股票價格本來就有漲跌這一道理,心裏仍不免產生慌張的情緒。
事實上,投資組合越分散,股價變動的激烈性在對賬單上的反映就越不明顯。對大多數投資基金的客戶來說,分散投資的方法的確很安全,因爲所有的波動都被分散投資抵消了。但事情的另外一面是,獲利曲線相對平坦面乏等可陳。所以分散投資的方法雖然不會引起客戶太大的情緒反應,但水遠只能獲得較爲一般的利潤。
然而,價值投資的目的是追求遠高於一般獲利水平的高報酬率。儘管我們;已經通過實際的案例來驗證了這種投資策略的成功之處,但平心而論,價值投資過程並不見得都是平坦而順利的,價值投資人也必須做好忍受市場每期波動起伏的心理準備。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潛藏於企業內部的真實價值終究會反映在股票價格上,而未來的股票價格上漲空間也將足以彌補短期股票價格波動所導致的損失,甚至產生更高的報酬率。
巴菲特堪稱不受市場短期波動起伏影響的具有極好心理狀態的典範,他很少在意股票價格的一時波動。在這方面,巴菲特的老同事、老朋友,同時也是伯克希爾公司的副總裁查理.蒙哥也是如此。熟讀伯克希爾公司年度報表的人都知道,他們兩人在投資方面,不僅理念一樣,而更是互補對方不足的一對絕配合夥人。
蒙哥和巴菲特一樣,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經營了一家投資公司,因此可以自主地運用大筆資金操作投資組合。他過人的才智和投資操作手法再次驗證了價值投資學派的理論精髓。蒙哥表示:“在60年代我真的把複利表拿出來,然後比較所有股票的表現,假設各類投資組合的可能最高報酬率。”他運算各種投資組合的可能結果,也曾將他實際的持股放進各種組合中,以預測可能的報酬率及波動性,因爲他認爲計算所有的可能結果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蒙哥也提道:“我覺得我就像是玩撲克牌的人,只要手上的牌非常好,就會大舉加倉。”他認爲:”如果能真正掌握少數公司股票價格未來的可能走勢,其實持有三種類型的股票就足夠了。因爲只要能完全瞭解這些少數標的公司的狀況,就算短期的股票價格發生波動也不會對我有任何心理影響。大家也都認爲我最能克服因股價波動造成的心理障礙,這就是我堅信自己的投資操作方法的必然結果。”
有些人天生好運,特別能克服由股票價格短期波動所造成的心理障礙,但這種特質也可以靠後天學習培養出來。首先就是要調整慣有的投資操作觀念和方法。如觀念和操作方式一時無法調整過來,可以試着在市場行情發生波動時,讓自己處變不驚,也不要隨意搶着人場投資。這就涉及投資心理學的問題,我們會在第章加以詳述。只有對投資心理越瞭解,才越能掌控投資行爲。社會學家們已經注意到心理層面對包括投資在內的社會行爲的影響,從而發展出一門“行爲財務學”,提供了另-種衡量投資成功與否的方式。例如,股票價格下跌讓人心碎,但換個角度考慮,這IE是重新評估投資組合未來可能表現的最好時機。雖然評估不見得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對未來投資形勢的判斷應該是有所幫助的。巴菲特更是樂觀地認爲,評估絕對對投資有莫大的幫助。
我們之前說過,價值投資只是一個簡單的投資理念,它和邏輯推理、數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緊密相關。我們已經討論了價值投資的原則和觀念,現在我們把這些古燥的原則簡化成基本的投資綱要。簡言之,價值投資過程包含了下列重要步驟。
以巴菲特的投資選股原則評估企業,選擇10到15家未來能獲利增長並;能延續過去良好表現的績優股;
分配投資資金時,要將大部分資金集中投資於未來獲利能夠高速增長的企業;
只要股票市場不持續惡化,保持投資組合不變至少5年;可能的話,越久越好。同時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被股票價格的短期波動左右。
價值投資是一種需要長明投資的方法。如果我們去問巴菲特最佳持股時間長度,他一定會說:“ 永遠。”只要這家公司的基本面表現勝人一籌,公司盈餘有合理增長,就沒有必要急於脫手所持有的股票。巴菲特說:“此時一動不如一靜,這是最理智的決定。因爲對大多數公司經營者來說,不會因爲中央銀行有可能調整貼現率,或因爲華爾街專家對市場發表自己的看法,就衝動地決定脫手旗下的高獲利子公司,如果大股東都不因此出手股票,爲什麼我們這些小股東就要急着有所動作呢?”
如果你手中擁有一家較差勁公司的股票,你最想做的恐怕莫過f如何提高持股週轉率,因爲你所持的股票不能達到傾期的獲利目的,就等於長期握有了一個燙手的山芋。而如果你用有一家好的公司的股票,情況就完全不- -樣了,你是否仍會老想着提高持股週轉率,最後把手中的好股票也賣掉呢?
巴菲特表示:“如果採取長期低週轉率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將會發現當初很少的持股量隨着上市公司的送轉股,最後會衍生出較多股權。如果遵循這種長期持股策略,投資人就好像買下了一羣未來能夠成爲籃球明星的大學生,這羣學生中的大部分人有望進人NBA職業籃球隊。當初投資人在他們身上的投資利益,也就因此水漲船高,成倍數增長。那些建議投資人出手績優股的投資標的公司,就如同建議芝加哥公牛隊趕快把邁克爾.喬丹賣給別的隊一樣愚蠢。”
投資人一旦選股買人一種或幾種股票後就不要頻繁變動。或許那些已經習慣於短線進出的基金經理人會對這種策略感到可笑,但它除了能使報酬水準較一般的高之外,至少還有另外兩個好處: 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增加稅後盈餘。其中任何一項都極具價值,更何況兩者加在一起,對投資組合獲利會有更大的好處。
平均來說,共同基金每年的持股週轉率在100%-200%。以芝加哥爲總部專門研究共同基金業績表現的晨星公司指出:“全美國3560只基金中,週轉率低的共同基金的成績表現比高週轉率的基金要好很多。”此項研究同時發現,在10年中週轉率低於20%的共同基金的報酬率遠高於週轉率100%的基金,達14%之多。週轉率指標如此重要,卻是最容易在實際操作中被人們忽視的一個環節。
低週轉率的基金還有另一項重要優勢,就是可以延遲課以資本利得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些人以爲高週轉率就可以增加基金收益,其實卻使稅賦義務更重。當基金經理人賣了一隻股票再買進另一隻股票,其原本意圖是想增加基金報酬率,卻不知道一賣一買之間增加了賦稅的負擔,而且還要保證所換的股票比原來的股票的資本利得更大才有意義。
如果有員工退休基金計劃,你就不需要因該計劃帶給你的盈餘或所得支付任何稅款。可是如果你投資共同基金,該基金實現的任何資本利得將在轉而派發給股東的同時,也將使股東被課以資本利得稅,你投資的基金賣出越多股票,就意味着你需要負擔越多的稅金。即使到年底時共同基金公佈出來的成績不錯,但當你必須爲資本利得支付賦稅時,你的稅後所得將可能遠低於平均報酬。聰明的股東開始懷疑積極換股票型基金所提供的利得是否在支付了稅之後,還能高於那些比較省稅的指數型基金?
除了那些免課稅賬戶的個案,賦稅是投資人要負擔的最大一筆費用, 因爲它比手續費、佣金還高,而且通常也高過基金管理費用。事實上,課稅已成爲基金報酬率不佳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基金經理人羅伯特.費弗裏( Robent Fef-fery)和羅伯特.阿諾特(Robhert Amot)表示:“稅負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天大的壞消息。”知名的《投資組合管理》雜誌刊登了他們兩人所寫的文章,題目就叫《你的獲利是否足夠支付賦稅?》(1s you alpha big enough to coner is uxes?),這篇文章引起投資界的廣泛討論。他們在文章中寫道:“好消息就是還:有其他可以大幅度降低這些常常被人們忽視的稅負問題的投資策略。也就是說,這些策略是解決另一個常般忽視的常識性問題,即未實現利益的龐大價值的方法。當一隻股票的價格在不斷上漲,但沒有賣掉,它所增加的價值就是未實現利益。如果不將股票賣掉,就不存在被課以資本利得稅的問題。如果你保留此資本利得,複利乘數效應會使你的獲利變得更爲可觀。”
總而盲之,投資人常常低估未實現收益的潛在龐大價值,巴菲特把這種低估稱爲“國庫贈送的無風險貸款”。爲了說明他的觀點,巴菲特要我們去想象一個價值1美元的原始投資以每年增長1倍的速度增值。如果你在第一年年底就賣掉了這筆投資,你的淨收人是0.66美元(假設34%的稅負)。第二年你將餘額1.66美元拿去再投資,年底價值再增1倍,連續經過再賣掉、付稅、再投資的程序,到了第20年年底,扣除稅收1.3萬美元,你的稅後淨利爲2.52萬美元。另一種方法是,如果你的I美元投資每年增值1倍,而且持續不賣出,到第20年年底,扣除稅收3.56萬美元,你的稅後淨利將是69.2萬美元。
冷靜地觀察這些數字,可以使我們對一些事情想得更清楚。你如果不把每年的資本利得加以實現,經過複利計算. 20年後,你將會有一-筆非常可觀的利潤。但是你的總賦稅在第20年年底後也將會很驚人。這大概就是人們直覺感到要每年實現獲利,進而控制賦稅增長的原因吧。可是他們卻爲此付出了使總報酬減少的巨大代價。費弗裏和阿諾特在他們的文章中計算了當週轉率到多高時,將會對投資組合帶來負面影響,他們的答案竟然和大部分人的直覺相反。許多人認爲零週轉事時投資組合所產生的稅額最高,而當週轉率增加時賦稅將逐漸減少。但費弗裏和阿諾特寫道:“大家的傳統看法是,週轉率在1%到25%算是低週轉率,而且對獲利不會有任何正E面幫助。週轉率高於50%纔算高,而且對獲利有正面影響。但事實卻不是如此。”費弗裏和阿諾特的研究顯示:週轉率爲25%的投資組合所需支付只有週轉率100%的投資組合所需付稅的80%。他們的結論是:低週轉率比高週轉率更值得重視,因爲要達到高稅後盈餘,投資人需要維持投資組合的年週轉率在0%~20%。
那麼,什麼策略可以使投資人降低週轉率呢?選擇被動的低週轉率指數型基金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另一個方法就是採用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策略。費弗裏和阿諾特說:“投資人最要緊的是建立一個長久的投資組合,不過這個建議聽起來有點像是那些婚姻諮詢專家在你結婚前所給出的建議”。蒙哥解釋道:“在今8的投資理財觀裏,每個人不但想賺錢,還都希望使每年的獲利額起碼不要輸給別人太多,能贏別人很多當然更好。從一個理性消費者的觀點看,我們整個投資環境是相當瘋狂的,一大堆有才華的人都在從事一些無用的交易活動。”伯恩斯坦認爲,在這種基全經理人業績比賽的遊戲中,風險不在於自己擁有的股票,而在於你所沒有的股票,因爲別人持有的股票報酬率可能比你的股票高。如果基金經理人的短期業績表現不如其他人的表現,他們就將面臨失去客戶和被老闆炒魷魚的極大風險。蒙哥說:“害怕短期業績低於整體市場報酬已經扭曲了整個投資業的心態。”但是,基金經理人還會辯稱:“我們必須那樣做,因爲那是衡量我們行爲的最重要標準之一。”
在這一章裏,我們對共同基金的業績問題作了篇幅不小的介紹,我們之所以選擇基金作爲討論的對象,是因爲大家對基金比較熟悉。但不要因此而推論,似乎這些錯誤的想法只有共同基金經理人才有。我們之所以用他們作爲例子,也是基於他們的觀念和行爲代表了目前投資理財的主流趨勢。通過觀察這些共同基金經理的行爲及想法,我們可以反省、學習很多正確的投資理念和方法。通過分析,我們已經知道短線成績超強的基金經理人並不一定比短線成績較差的基金經理人好,這是因爲用來衡量基金經理人表現的時間區隔太短,以至於無法讓人作出任何有意義的結論。但是運用像巴菲特這樣的另類評估指標(如總體盈餘等),或許可以發現股票價格與基本面價值不相稱的投資標的公司,這一發現可以使你因此大賺一把。我們也同時看到了低週轉率之所以導致高報酬率,是因爲交易成本降低和賦稅減少這兩個因素。最後不要忽視未實現資本的利得價值,除了被動的指數型基金之外,價值投資策略也可使你的未實現利益達到最大的複利乘數效果,爲你創造極爲可觀的利潤。
最後我們以蒙哥說的話作爲本節的結語,即“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不瘋狂追求短線進出的獲利額,因爲這纔是真正符合投資資本本質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