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私挖礦?
自私挖礦是一種欺騙性的加密貨幣挖礦策略,其中一名礦工或一個團隊會解出一個哈希值,生成一個新的區塊,並將其隱藏在公有鏈之外。此操作會創建一個分叉,然後利用該分叉挖礦,超越公有鏈。
如果該團體的區塊鏈領先於誠實區塊鏈,它就可以將其最新區塊引入網絡。由於網絡能夠識別最新區塊,因此該團體的分叉將覆蓋原始區塊鏈。礦工可以通過修改區塊鏈,有效地竊取其他用戶的加密貨幣。
重點摘要
- 自私挖礦是一種欺騙性的加密貨幣挖礦策略,其中一個單獨的礦工或團體努力改變區塊鏈以獲取利益。
- 在這種策略中,礦工將他們生成的區塊“隱藏”在主區塊鏈中。
- 在現實世界中尚未觀察到自私挖礦的例子,但缺乏觀察並不意味着它沒有發生或不會發生。
自私挖礦如何運作?
“挖礦”是指區塊鏈網絡中節點驗證並確認交易的過程。礦工通過計算勞動獲得新鑄造的代幣。自私挖礦是指卡特爾組織會隱藏主鏈上新創建的區塊,並在之後的某個時間點將其顯示出來。
自私挖礦最早是由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埃敏·岡·西雷爾(Emin Gün Sirer)和伊塔伊·埃亞爾(Ittay Eyal)在2013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他們證明,可以通過隱藏主區塊鏈中新生成的區塊,從而創建區塊鏈分叉,來賺取更多比特幣。理論上,礦工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將其引入網絡,從而篡改區塊鏈。
比特幣和其他採用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的加密貨幣網絡依賴於礦工,他們的挖礦軟件會發現隨機生成的加密哈希值的解。當哈希值被解開後,區塊鏈上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區塊,解開該區塊的礦工將獲得交易費和獎勵。
加密貨幣在不斷發展。由於其數字化、新穎且具有價值,因此總會存在來自不誠實意圖方的新威脅。
Sirer 和 Eyal 在 2013 年的論文中證明,礦工可以通過隱藏新區塊並將其提供給其私有網絡內的系統來提高其整體收益份額。這種做法加快了發現過程,並解決了與挖礦相關的基礎設施問題,例如網絡延遲和電力成本。
最初,分叉後的區塊鏈會比公有區塊鏈短。私鏈會在其池中挖掘新區塊,並隱藏所有新生成的區塊。挖礦過程不斷重複,直到私鏈的區塊高度大於公有區塊鏈的區塊高度。
然後,自私礦工會策略性地選擇合適的時機,將新區塊引入誠實區塊鏈,從而將公有區塊鏈加入到新引入的區塊鏈中。公有網絡會挖掘新的區塊鏈,而自私礦工則會獲得新區塊的加密貨幣獎勵和交易費。
Sirer 和 Eyal 分析了這兩條鏈的資源浪費情況。他們推測,自私礦工比公鏈礦工更具競爭優勢,因爲考慮到浪費的資源後,他們的回報相對較高。
自私挖礦是一種威脅嗎?
Sirer 和 Eyal 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可以通過創建分叉並搶佔誠實礦工的利益來篡改區塊鏈。他們還指出,理性的礦工在觀察到某個羣體的利潤後,會加入該羣體,因爲他們會被更高的回報所吸引。然而,其他研究人員對自私礦工和羣體的激勵機制、實用性和威脅持有不同意見。
還有理論認爲,只有降低挖礦難度,自私挖礦纔會有利可圖。
2017 年,克雷格·賴特 (Craig Wright) 證明,自私的礦工不會創造比他們本來有權獲得的更多的區塊,從而獲得比他們本來有權獲得的更多的獎勵。
2018年,傑克·戈伯(Jake Gober)提出理論,如果自私挖礦比誠實挖礦更有利可圖,那麼許多礦工都會這樣做。傑克證明,雖然自私挖礦比誠實挖礦更有利可圖,但網絡上多個自私礦工或團體會在分叉之間形成競爭,從而降低盈利能力。
有趣的是,王兆傑等人在研究中觀察到,截至 2021 年底,現實世界中尚未發現任何已知的自私挖礦攻擊案例。
雙方的論點都表明,雖然自私挖礦攻擊確實可能發生,但這可能純粹是學術性的。另一種可能性是,過去確實發生過自私挖礦攻擊,但尚未被觀察到。
但更有可能的是,大多數加密貨幣礦工都有誠實的意圖,並且數學建模正在被用來推動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什麼是自私挖礦攻擊?
自私挖礦攻擊是故意改變區塊鏈以增加對一個礦工或一組礦工的獎勵。
比特幣是否依賴於礦工?
比特幣網絡使用礦工來驗證區塊和交易信息。沒有礦工,驗證和確認就無法進行,網絡也無法正常運轉。
什麼是自挖比特幣?
社區普遍接受的“獨自挖礦”一詞指的是“單獨挖礦”。單獨挖礦是指使用專用集成電路 (ASIC) 礦機或任何能夠挖礦的設備進行挖礦。遺憾的是,挖礦所需的算力遠遠超出了單獨礦工的能力範圍——除非該礦工擁有大型的比特幣挖礦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