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時間旅行會讓我們無所適從。在一天中最冷靜的時候,我們根本就無法預知自己在盛怒之下會作何反應。約翰•鄧普頓爵士認爲,“市場極度悲觀時也是最佳時機”,但是當每個人都在絕望地拋售時,買進又談何容易。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潛在方案就是“事先約定”。失去無拘無束的自由會給我們帶來恐懼,但這也是我們避免理性被情感綁架的最佳方法。例如,約翰爵士始終是在冷靜時分析股票的內在價值,然後按遠低於市場水平的價格提交買入指令,即使市場清淡,他也不爲所動,然後,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靜觀其變。
心理學家已經無數次地指出,我們根本就不善於預測自己未來的感受。比如,在飽餐一頓之後,我們根本就想象不到飢餓是什麼感受。同樣,在忍飢挨餓的時候,我們也無法想象到酒足飯飽的感覺。在冷靜的時候,我們會保持清醒,一如既往;但是在熱血沸騰、極度興奮的時候,我們會把以前的計劃拋之腦後。
假設你的工作是校對員。你可以自己確定期限,然後在最後期限到來時提交所有工作,或是按出版公司預先確定的期限開展工作。大多數自己確定期限的人都能按期提交:道理很簡單,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按自己的速度,按時完成工作。但那些按預定期限工作的人,往往會出現更多的錯誤,而且準時性也較差。其他兩組則表現出明顯的拖延症。這說明,“率先約定”是防止拖延症和移情鴻溝的有效工具。
如上所述,約翰•鄧普頓爵士在“極度悲觀”情況下發出買進指令時,便採用了所謂的“事先約定”。約定在市價相對內在價值存在明顯折價時買進,這樣,即使是在市場惶恐不安時,約翰爵士依舊能做到不爲所動,鎮定自若。
利潤警報是體現“事先約定”優勢的另一個例子。如果你的關注對象是短期,那麼,一旦股票發出利潤等報,你就應該拋出。市場證據明確顯示,發出利潤警報的股票會保持一年左右的低潮(而且往往會發出更多警報)。因此,你應該立刻在出現利潤警報時拋出股票。當然,我們不會這麼做;我們會拖延,而且常常會在很長一定時間內不聞不問。而“事先約定”在發現利潤警報時拋出則有助於避免這類問題。
我們所說的拋出。大多是指根據市場形勢應該作出的拋出。實證研究表明,在出現利潤警報的一年後買進股票往往是一個好辦法。不過,在經歷了業績拙劣、投資者信心全無的一年做到這一點,似乎有點像瘋人之舉。在飢餓的時候,我們爲什麼想象不出酒足飯飽的感受是怎樣的,而在飽餐一頓之後,卻想象不出飢腸轆轆的感覺呢?
原因很簡單:因爲人類根本就不善於預測自己在未來的感受。我們尤其不善於預測情感在不同情況下對我們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在冷靜的時候,我們會保持清醒,一如既往;但是在熱血沸騰、極度興奮的時候,我們會把以前的計劃拋之腦後。這就是移情鴻溝,它左右着我們的情緒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