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與查爾斯·蒙吉爾的商業遠景投資(一)
沃倫·巴菲特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投資思想家,他也是一個富翁。查爾斯·蒙吉爾是巴菲特的合作伙伴,兩人都有智慧,共同管理着一家公司世界上最大的之一。他們兩人都是白手起家,當初,他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投資理念他們相距遙遠,無論是在他們的投資方法上或是地理空間上(蒙吉爾在加利福尼亞,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州)。儘管選股方法不同,但在合作之前,他們兩人均成功地創建了各自的基金管理公司。
1970年代,蒙吉爾被說服加入波克夏·哈撒韋公司,這是一家由巴菲特控股並擔任副主席的公司,他們有一支偉大的團隊。雖然他們一開始有着不同的投資理念和方法巴菲特主要運用定量方法;蒙吉爾主要考察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業務特徵),但他們的想法已融合到如此程度,當談到股票的時候,他們幾乎完全知道對方的想法:“只要對方在電話裏嘟嚕三聲,查理和我就可以買賣長達四頁紙的股票”
相比格雷厄姆思想流派,蒙吉爾更傾向於費雪學派。巴菲特開始是格雷厄姆的門徒,但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早期,當格雷厄姆型投資失敗的時候,他開始注意到這種方法的不足。當蒙古爾投資理念開始產生影響的時候,巴菲特已經拋棄了他導師的思想:“我深深地被查理的思想所影響。孩子,如果我只聽本傑明的話,我只會更窮”。
這投資領域的兩個巨頭彼此無情地攻擊對方,例如,在1992年波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年度會議上,巴菲特說,他們“直到中午前都應該回答問題或直至査理說出一些樂觀的事情爲止,無論選擇兩者中的哪一個都行”。當巴菲特1997年至1998年期問獲得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白銀供應時,吉爾說,它使“沃倫開心”,但對波克夏的未來也有同樣的“沃倫式橋牌比賽”影響。玩笑背後隱藏的是他們彼此對對方纔華的尊重。“查理是理性的,非常理性的。他沒有顯示出像我做的那樣對商業的自負,但他的理解是完美的。本質上說我們從未有過爭論,儘管偶爾有分歧。在作出任何大的投資決策之前,巴菲特都會向蒙吉爾徵求意見,“查理擁有世界上最好的30秒心理素質,他能口氣從A讀到Z.他作出判斷之前,他能夠明白事情的本質“冷漠的蒙吉爾自豪地稱巴菲特爲他的朋友,他欽佩他平易近人的個性和慷慨的心靈以及傑出的才能:“他的腦子具有最理性的機制,而且因爲他具有很強的表達能力,你可以看到他大腦的每一步工作。”
他們的關係可以形容爲哥哥(蒙吉爾)和弟弟(巴菲特)的兄弟關係。他們是非常親密的朋友,並充分認識到爲了作出明智的投資決策而相互需要對方的幫助。蒙吉爾說“每個從事複雜工作的人都需要同事的支持,與別人交換想法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