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市場位於下跌過程中,輿論常常會表現出一種“下跌抵抗型”的思維。通常會以“下跌空間有限”爲重點,在連續唱多的時期中,通常股指早就已經下跌了一兩百點,等到大盤真正見底的時候,具有這種思想的人總會成爲最悲觀的人,從而形成踏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在對市場進行判斷的時候存在着以下幾個誤區:
1. “做空能量不足”論。
這種觀點非常的機械化,是根據成交量的大小判斷是否出現漲跌,往往會把下跌時期的縮量看做是“做空能量不足”,然後從中得出“下跌空間有限”的結論。不過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總是會發現縮量再縮量的狀況,這表示“地量”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根據這種現象無法判斷出下跌空間的大小。
成交量的減少通常有着雙重含義:一方面說明做空能量不足,另一方面代表着市場做多力量不足。所以,成交量出現萎縮並不能印證“下跌空間有限”。在具體操作中,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成交量出現萎縮都是和下跌相對應的,就算沒有被其他外界因素所影響。也就是說,在做多和做空意願並不強烈的狀況下,伴隨着時間推移套現的力量往往會略大於增倉的力量,因爲會形成大盤陰跌的走勢。直到出現某個具有明顯傾向的消息的時候,大盤才能扭轉原有的運動方向。
2. “政策保底”論。歷史已經多次證明“政策底”並不屬於固若金湯, 也具備被打破的先例。其實,我們所說的“政策底”就是管理層對於市場宏觀調控的一個大致界線,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指數。因爲管理層不屬於市場的直接參與者,而且市場中無法預測的因素也屬於多方面的,“政策底”是否管用,還需要結合市場的實際情況得出自己的判斷。不然的話,市場操作都步調一致聽指揮,那不是變的十分簡單了,那究竟是誰虧錢呢?
3. “個股救市”論。基本上在市場每次出現下跌的時候都會看到這種言論。市場中的美麗肥皂泡在陽光下破滅,個股在上市以前總是被股評家們寄予厚望,希望能夠變成“市場的領頭羊”,不過在現實中已經告訴我們了這種觀點是不被認可的,一直以來都是“時勢造英雄”又怎麼會寄希望在“英雄造時勢”上呢?
其實不能否認這些個股在日後的行情中具有“領頭羊”的潛能,不過並不能由此說明這些個股什麼時候都可以“揭竿而起”,只有當大盤真正處在底部的時候,此時的個股行情纔會成爲大市反轉的“導火索”。
之所以會出現以上這幾種誤區,是因爲沒有充分的考慮市場內外綜合因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形成了很大的片面性,從而在判斷市場的走勢過程中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