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中的底線是什麼?它爲什麼重要?

  |  

底線是什麼?

底線是指公司的收益利潤淨收入每股收益(EPS)。底線指的是淨收入數字在公司損益表中的相對位置。

“綜述”一詞通常指任何可能增加或減少公司淨收益或整體利潤的行爲。一家公司如果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就被認爲正在提高其底線。大多數公司的目標是通過兩種同時進行的方法提高其底線:增加收入(即實現營收增長)和提高效率(即削減成本)。

重點

  • 底線是指公司的淨收入,顯示在損益表的底部。
  • 管理層可以通過制定增加收入或減少支出的策略來增加底線。
  • 淨收入或底線可以保留用於未來業務,以股息的形式分配,或用於回購流通股。
  • 頂線是指總銷售額或收入,位於損益表的頂線。
  • 三重底線(TPL)是指衡量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該公司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

瞭解底線

底線是指損益表底部報告的淨收入。損益表有通用格式,儘管佈局有多種變化,但所有佈局最終都會在本財務報表的末尾顯示淨收入。

損益表的頂部列出公司主要業務活動的銷售或服務收入。其次列出其他收入來源,例如利息或投資收入。接下來的部分報告費用,這些費用可能根據行業和公司偏好進行不同的分組和報告。在損益表的底部,總收入減去總費用,得出會計期間的淨收入,可用於公司留存或股息分配。

管理層可以制定策略來提高利潤。增加營業收入可以提高利潤。這可以通過增加產量、通過改進產品降低銷售退貨率、擴大產品線或提高產品價格來實現。其他收入,例如投資收入、利息收入、收取的租金或託管費,以及出售物業或設備,也能提高利潤。

882.1億美元

全球最賺錢公司沙特阿美的淨收入。

公司還可以通過削減開支來提高盈利。就商品和產品而言,可以使用更便宜的原材料或更高效的生產方法。降低工資和福利、使用成本更低的設施運營以及限制資本成本,都是降低開支、提高盈利的方法。

如何使用底線

公司的底線,即淨利潤,不會在損益表中從一個會計期間結轉到下一個會計期間。會計分錄是在期末進行,以結清所有臨時賬戶,包括所有收入和支出賬戶。結清這些賬戶後,淨利潤將轉入留存收益,並列示在資產負債表上。

從這裏開始,公司可以選擇以幾種不同的方式使用淨收入。淨利潤可以用來向股東支付股息,以激勵他們維持所有權;這種支付被稱爲股息。或者,淨利潤可以用來回購股票並退出股權。公司可以簡單地將所有報告在淨利潤中的收益用於產品開發、門店擴張或其他業務改進手段。

底線與頂線

淨利潤是指公司損益表底部的淨收入。淨收入是從收入中扣除費用(以及銷貨成本,如適用)後得出的。淨利潤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及其費用控制的水平。

營業額(Top Line )也出現在損益表中,是淨收入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指的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產生的總收入。顧名思義,營業額是指損益表中最重要的項目。營業額結果可以洞察營業額或收入是否存在問題。

營業額的增長表明銷售額或收入增加,而淨利潤的增長則可能表明銷售額增加、費用減少或兩者兼而有之。營業額的增長表明報告期內銷售了更多產品和服務。然而,這並不一定意味着淨利潤或收入增加。如果營業額增加而淨利潤減少,則應關注費用和其他收入扣除項目。

底線示例

上市健康保險公司 Cigna 公佈,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的財年利潤爲 849 萬美元,較上年增長 65.8%。

該公司總收入爲1.604億美元,總收益及支出爲1.5225億美元,營業利潤爲815萬美元。營業利潤加上損益及其他收入共計435萬美元,扣除成本及損失164萬美元,稅前利潤爲1087萬美元。扣除稅款238萬美元,淨利潤爲849萬美元。

特別注意事項

除了分析公司盈利能力的底線之外,人們還傾向於通過衡量公司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來全面審視公司。因此, “三重底線”(TPL)的概念應運而生,它關注利潤、人類和地球。

三重底線理論認爲,衡量一個組織的成功應該納入定性因素。根據該理論,公司對社會和環境責任的承諾與盈利能力一起用於評估其績效。

目前沒有明確的衡量標準,企業之間也沒有就如何衡量這些領域的成功達成共識。因此,衡量標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觀。有人建議將社會資本和環境保護轉化爲貨幣數字,而有人則建議用指數來衡量TBL。

無論如何衡量,它都值得關注,因爲人們更加關注如何保護和維持環境併爲社會做出貢獻。

底線常見問題解答

商業的底線是什麼?

商業中的底線是指企業的淨收入、淨收益或淨利潤。它之所以被稱爲底線,是因爲它位於淨收入財務報表的底部。底線是通過從收入中扣除支出計算得出的。

底線的另一個詞是什麼?

底線的另一個詞是淨收入,它出現在公司淨損益表的底線上。描述底線的其他詞語還有淨收益和淨利潤。

如何計算底線?

底線是通過從總收入或銷售額中扣除費用來計算的。總銷售額或總收入通常包括一定時期內的總銷售額和其他收入。常用的費用包括同一會計期間的折舊費用、營業費用和利息費用。

爲什麼底線很重要?

底線指標反映的是公司在一段時期內的盈利情況,以及有多少可用於派發股息和留存收益。留存收益可用於償還債務、資助項目或對公司進行再投資。

綜述

底線是指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的淨利潤,記錄在淨利潤財務報表的底線上。底線是通過從總銷售額或總收入中減去支出計算得出的,它顯示了公司在特定會計期間的盈利情況。企業管理層可以採用不同的策略來提高底線,例如削減支出或專注於營銷以增加銷售額。相比之下,頂線是指公司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的總銷售額或總收入。頂線或總收入用於計算底線。或者,三重底線的概念表明,公司應該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對社會和環境責任的承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未來 10 年電視的 3 個預測

技術的指數級進步改變了整個行業,尤其是在過去 10 到 15 年裏。例如, Netflix 、 Amazon Prime 、 Hulu和其他數字頻道/流媒體服務已成爲媒體和電視行業的巨大顛覆力量。鑑於技術變革的快速步伐,十年後的情況將繼續發展並看起來完全不同。讓我們來看看娛樂行業未來十年可能發展的三種趨勢。

收購方併購策略失敗的4個案例(EBAY、BAC)

什麼是併購策略?將小型企業轉變爲大型企業或擴展業務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之一進行。公司可以通過培養和增加對其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來從內部增加收入和利潤,也可以收購其他公司。要點併購戰略是公司尋求收購其他公司以實現協同效應和規模化的戰略。併購策略比有機增長策略風險更大。一些合併未能創造協同效應並損害了股東價值。

毛利潤與淨收入:有什麼區別?

毛利與淨收入:概述任何公司都有兩個關鍵的盈利指標,包括毛利潤和淨收入。毛利潤表示從收入中減去生產成本後剩餘的收入或利潤。收入是公司銷售商品和服務所產生的收入。毛利潤有助於投資者確定公司從生產和銷售其商品和服務中獲得多少利潤。毛利潤有時也稱爲毛收入。另一方面,淨收入是從收入中減去所有費用和成本後剩下的利潤。

淨收入和經營現金流有何不同?

淨收入是公司在一段時期內獲得的利潤,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則部分衡量公司日常運營期間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淨收入是計算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起點。然而,兩者對於確定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都很重要。摘要淨收入是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也是股票價格和債券估值的主要驅動因素。

如何分析企業利潤率

說實話,一家公司最重要的目標是盈利並保住利潤,而這又取決於流動性和效率。由於這些特徵決定了公司向投資者派發股息的能力,盈利能力會反映在股價上。因此,投資者應該瞭解如何分析盈利能力的各個方面,包括公司如何高效地利用資源,以及公司從運營中創造了多少收入。

底線增長與頂線增長:有什麼區別?

底線增長與頂線增長:概述頂線和底線是公司損益表中最重要的兩條線。投資者和分析師特別關注它們逐季度、逐年變化的跡象。頂線指的是公司的收入或總銷售額。因此,當一家公司實現“營收增長”時,該公司的總銷售額或收入就會增加。底線是公司的淨利潤,或公司損益表上的“底部”數字。更具體地說,底線是公司從收入中扣除所有費用後的收入。

相關詞條

控制庫存

什麼是控制庫存?控制股是指上市公司大股東持有的普通股。這些股東要麼擁有大多數流通股,要麼擁有足夠大的一部分股份,足以讓他們對公司的決策施加控制性影響。當公司擁有不止一類普通股時,相對於投票權較弱的股份,具有較高投票權或投票權重的股份被視爲控制股。關鍵點在做出較大和重要的決策時,控制股將控制權交給股東。

應收賬款轉換 (ARC)

什麼是應收賬款轉換(ARC)?應收賬款轉換 (ARC) 是一種允許紙質支票進行電子掃描並通過自動清算所(ACH) 轉換爲電子支付的過程。這明確指公司收到的用於支付應收賬款的支票。應收賬款轉換可節省實際處理支票的時間和費用。供應商和付款銀行都會收到支票的電子圖像。

代理理論

什麼是代理理論?代理理論是用來解釋和解決企業委託人與其代理人之間關係問題的原理。最常見的是,這種關係是作爲委託人的股東與作爲代理人的公司高管之間的關係。要點代理理論試圖解釋和解決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關於各自優先事項的爭議。委託人依賴代理人來執行某些交易,這導致在優先級和方法上達成的協議存在差異。

內部審計定義

什麼是內部審計?內部審計評估公司的內部控制,包括公司治理和會計流程。這些審計確保遵守法律法規,並有助於保持準確及時的財務報告和數據收集。內部審計還爲管理層提供了必要的工具,通過在外部審計中發現問題和糾正錯誤來實現運營效率。摘要內部審計提供風險管理並評估公司內部控制、公司治理和會計流程的有效性。

大股東定義

什麼是大股東?大股東是擁有並控制公司 50% 以上流通股的個人或實體。作爲大股東,個人或經營實體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如果他們的股份是有表決權的股份。投票股份允許股東對不同的公司決策進行投票,例如誰應該在公司董事會中。當大股東擁有有表決權的股份時,該個人或實體可能對公司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影響。

外包定義

什麼是外包?外包是僱傭公司外部的一方來執行服務或創造傳統上由公司自己的員工和員工在內部執行的產品的商業實踐。外包是公司通常採取的一種削減成本措施的做法。因此,它可以影響範圍廣泛的工作,從客戶支持到製造再到後台。外包在 1989 年首次被認為是一種商業戰略,並在整個 1990 年代成為商業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