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
持有效市场假说的半强式理论范式
- 尤金·法玛教授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倡导者(《财富》杂志曾将他比作股市的大智者所罗门),于1991年12月以及1998年回顾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文献和进展。法玛的报告涵盖了其20年前所做综述之后的近百篇文章。这些文章强烈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半强式理论范式。
人们对分析师预测的信任感恢复
- 杰克.格鲁曼差不多是这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格鲁曼从前一直给AT&T负面评级,但花旗CEO桑迪.威尔(Sandy Weill)”询问”他是否能给AT&T一个与之前评级不一样的评级在这个例子中,”询问”意味着如果格鲁曼依计而行,就会得到数百万美元的红利。
过度自信退出舞台
- 前面看到,过度自信是一种悄绪,也是一种认知偏见。换句话说,大脑可能被设计成能从任何可以获得的信息中摄取足够的信息。而过滤的过程,如同我们在第3章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对真实世界做出更好表达的被动过程。
通过意识到自己易于过度自信而克服这种过度自信的倾向
- 这对投资者来说很重要:如果分析师普遍乐观,带着这种玫瑰色的眼镜,有一很多的失望在最初查看公司或行业时就产生了,而不是因为某件事才产生的。已故认知,理学先驱特沃斯基对股市中过度乐观和过度。信的专家做过研究。特沃斯基说:“在一项研究中,分析师被问及某只股票的股价在特定时间里到达X美元的可能性有多大。
有效市场假说
- 现在还不是举白旗投降的时候。有效市场的黄金时代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在最近频繁出现了令市场降温的事情之后,我们再详细地检视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其优雅的假设看上去问题重重。教授们在假设投资者是没有情绪的且像电脑一样有效率的墓础上,形成了他们的理论。
预测之罪2:长期记录
- 为了修订《新逆向投资策略》和发表在《福布斯》等报刊上的一系列文章,我和姆斯麦迪逊大学的迈克尔.柏瑞(Michael Berry)合作对分析师的预测值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做了研究,文章于1995年发表在《金融分析师杂志》5~ 6月刊上。
预测之罪9:心理因素在决策上的影响
- 在前一章,我们知道股市之外的很多领域的专家预测也严重地偏离基准。在股市中,分析师随身携带可以运行电子表格软件的笔记本电脑,查看股票报价、接收传真,甚至使用大量的数据库。回到公司总部,他的数据输入能力更是大增。就如同摩根的一位分析师所说的,从银行的49家子公司的数据库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
逆向投资策略
- 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还是一名分析师,不是大牌,只是小人物一枚。今天,大经纪公司的分析师可以迅速获得竟争对手的报告,评估变化,还可以获得其他大量的信息。现在可获得的信息与过去相比呈指数级增长。这就像是拨号电话与最新的苹果iPhone之间的差别。
“事件强化”效应
- 我将引发价格反应的第二类收益异动称为“强化型事件”,与改变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看法不同的是,这种意外事件强化了对公司的当前看法。这种情形对股价的影响应该小很多。强化型事件指的是正面收益意外作用于热门股,或者负面收益异动作用于冷门股。前者强化了上市公司出色的看法,好的公司应该做得更好;而后者也在公众的意料之中。
预测之罪6:这意味着什么
-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很多分析师预测的误差高得让人无法接受。40%的错误率是非常可怕的,这对基金经理和个人投资者来说太高了。记住,选股人相信他们可以在3%的预测范围内微调,但研究显示预测的平均失误是这个范围的13 倍。
亏损的不二法门
- 现在,那些有抽象推理天赋的人可以解决大量的复杂问题。每个领域都有它的威廉·米勒和比尔·格罗斯,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看上去目前投资方法所要求的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抽象推理的标准,无论对专家还是新手来说,都过于复杂而且无法精确使用。亏损的不二法门在这一点上,你可能会怀疑我是不是夸大了股市中做决策和预测所面临的问题。
触发型事件效应
- 无论使用哪种估值方法,当冷门股的收益超过分析师的预期时,都会引起轰动和关注。同样,对用市盈率或股价现金流比率划分的20的那些热门股,如果分析师给出了过度乐观的预测,而实际业绩大幅下挫,也会产生同样的轰动效应。我们的研究表明,热门股的过高估值和冷门股的过低估值都会引发极端结果。
突发下跌和市场恐慌
- 电子技术让以前无法应用的市场策略现在成为可能,但其结果有可能具有大崩溃的所有特征——在极短的时间里爆发。2000年5月6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毫无征兆地剧跌了9.2%,这是自1987年股市大崩盘以来最大的瞬间下跌:10 分钟内市值蒸发了8620亿美元。
投资行业内最便宜股票的原因
- 也许你在想:“买入行业内最便宜的股票与买人市场上最便宜的股票相比的好处是什么?”有一些理由可以解释为何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正如我们看到的,几百万投资者厌倦了不良投资建议的围堵,和其他很多机构投资同行一样,转去投资指数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
掌握逆向投资策略是取得投资成功的关键
- 德雷曼深入研究投资者为何偏好“追涨杀跌”,总是在股市出现抱沫时投人,又在股票毫无价值时卖出,分析了情感因素对投资者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心理陷阱。他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建立在未被证实的投资者理性前提之上,因此,与其说是一个“理论”,还不如说是一个“假说”;而事实证明,这个“有效市场假说”是错的。
另辟蹊径的金融投资理论探索
- 浓缩了半个多世纪的华尔街征战经验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木书是全球“逆向投资之父”大卫·德雷曼(David Dreman)的传世经典之作——《逆向投资策略》的第4版。这部著作问世于1979年,早已风靡全世界,至今仍被不少人奉为必读的投资圣经。然而,多数中国人却对其知之寥寥。
启发法和决策偏见
- 我们总是无法抵御市场热潮的诱惑,几个世纪以来谨慎的投资者总是被一次又一次的投资热潮所带来的巨大利润的光辉一扫而空。现在,通过对可获得性、代表性和其他我们已经分析的决策偏见的理解,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快速利润的光芒对市场参与者和专家的观点有如此持久的影响。
股票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
- 专家们迎面而来但反对技术分析的专家并未退却,而是用强大火力——基本上采用了两种技术方法进行反攻。首先是关于股价随机波动的证据。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些详细的研究更新了早期的发现,证明股票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对技术分析师来说,至关重要的“趋势”的证据并没有被发现。
价格波动与过去价格波动是相互独立的
- 强大而新颖的假说这场革命在平静中开场。法国一位非常出色的数学系博士研究生路易斯·巴舍利埃(Louis Bachelier)在他的学位论文中讨论了20世纪前后商品价格的变化。他总结说:商品价格的波动看上去是随机的。换言之,没有任何可预测的模型。当前的价格数据对预测未来价格的变动没有帮助。
革命性的新金融假说
- 数学分析理论的新征服者是已经用一个科学的金融文化清除了所有其他正在凋零的金融文化,还是他们做了一些非常错误的事情?在这里他们更有可能带来一个新黑暗时代,而不是一个新启蒙运动吗?历史学家眼中的黑暗年代,据我们所知指的是一段文化和经济都退化的时期。欧洲在古罗马帝国倒台后出现了破坏和衰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世纪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