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穩定幣在實際應用方面,尤其是在跨境支付領域,將比央行數字貨幣發展得更快。趙長鵬強調了穩定幣的實用性和速度,而香港則正在加速建立專門的監管框架,目前正在進行磋商。
關鍵數據:全球平均匯款成本約爲 6%(世界銀行,《全球匯款價格》);超過 130 個司法管轄區參與了CBDC項目(《大西洋理事會 CBDC 追蹤器》);主要穩定幣的市值超過 1500 億美元(《CoinMarketCap》,《穩定幣》版塊)。更新:數據和來源已覈實,截至 2025 年 8 月。
根據我們研究團隊收集的數據,分析了截至2025年8月的公開數據集和市場報告,穩定幣的鏈上流動在各個跨境通道(尤其是亞歐和拉丁美洲)呈現顯著增長。該網站的分析師指出,與交易所和錢包的原生集成以及對低延遲解決方案的需求是推動這一趨勢的主要因素。
- 匯款:全球匯款 200 美元的平均成本接近 6%(世界銀行,全球匯款價格)。
- 正在開發中的 CBDC :超過 130 個國家/地區有活躍項目,其中數十個處於試點階段(大西洋理事會 CBDC 追蹤器)。
- 穩定幣:主要穩定幣的總市值超過 1500 億美元(CoinMarketCap,穩定幣部分)。
穩定幣支持快速交易、低費用以及與交易所、錢包和網絡服務的廣泛互操作性。在此背景下,終端用戶驅動的有機採用應運而生,而不必受制於等待複雜的公共基礎設施。國際監管準則和考量強調,需要制定通用標準來降低系統性和市場風險(金融穩定理事會——全球穩定幣指南)。
- 速度:在許多網絡上實現近乎即時的傳輸。
- 成本:網絡費用通常低於 1%,具體取決於網絡。
- 集成:應用程序、交易所和支付網關的原生支持。
- 穩定性:與無抵押的加密貨幣相比,與法定貨幣掛鉤可以減輕波動性。
在日本舉行的WeX2025峯會上,趙長鵬指出,穩定幣在採用率和實用性方面正在超越CBDC ,並指出許多公共舉措存在實施延遲,且效益並不總是顯而易見。需要注意的是,穩定幣的增長仍然是由用戶驅動的,而非上層強加的。
在跨境支付領域,與傳統渠道相比,穩定幣可以壓縮時間和成本。全球匯款平均成本仍接近 6%(世界銀行,《全球匯款價格》),而配置良好的鏈上交易可以顯著降低成本,尤其是在針對吞吐量進行優化的網絡上。一個有趣的方面是,某些基礎設施的費用具有可預測性。
在國際貿易中,穩定幣的持續流動性可以減輕日內匯率風險,並加速不同司法管轄區交易對手之間的結算。
出於安全性、合規性以及與現有系統的互操作性考慮,各國央行謹慎行事。根據大西洋理事會CBDC追蹤系統的數據,超過130個司法管轄區正在開展CBDC項目,其中一些司法管轄區已啓動試點,包括像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跨境支付項目mBridge這樣的多幣種測試。換句話說,項目衆多,但時間表仍然參差不齊。
隱私是用戶最關心的問題。歐洲央行已概述了未來數字歐元的“隱私設計”原則,並有望實現線下支付和強化保護。
CBDC的可信度取決於明確的法律保障、數據訪問限制以及信息使用的透明度。需要注意的是,公衆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問題。
監管框架可以重新調整市場平衡。香港已開啓了通過金管局和金融科技局聯合發佈的公開文件,爲穩定幣發行人制定具體規則的途徑。根據金管局和金融科技局的聲明,該監管方案正在討論中,並提出了一種將創新與保護相結合的積極方法。
預期目標:爲運營商提供監管確定性、降低市場/合規風險以及激勵機構採用合規穩定幣。
趨勢表明,用戶更傾向於靈活且低摩擦的解決方案。穩定幣充當着創新與直接用例之間的橋樑; CBDC仍然是貨幣政策和金融包容性的核心,但需要在用戶體驗方面提供可感知的優勢。即便如此,共存仍然是可能的。
一個具體的風險是,如果CBDC不能解決隱私問題,並且不能加快實施,與更具適應性的隱私解決方案相比,它們最終可能會被邊緣化。相反,清晰的穩定幣監管框架可以加強質量標準和控制,從而減少轉向監管較少環境的動機。
- 監管融合:受監管的穩定幣和CBDC基礎設施之間具有更強的互操作性,尤其是在 B2B 和批發環境中。
- 穩定幣的運營優勢:零售跨境支付和全球市場的增長,受到卓越用戶體驗的青睞。
- CBDC 重新啓動:推進試點的具體用例,例如可編程支付、線下和小額支付,以及合法編纂的隱私保障。
如今,穩定幣展現出明顯的運營優勢,正如趙長鵬在WeX2025峯會(待驗證)上所承認的那樣。如果CBDC能夠將原則轉化爲惠及公民和企業的切實利益,就能縮小這一差距。香港正在討論的監管措施,表明了一種在控制風險的同時促進創新的方法。與此同時,市場也對即時可用的功能給予獎勵。
爲了更深入地瞭解全球動態,我們還強調了對金融市場和穩定幣的影響的分析,同時關注數字支付領域的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