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場上對於投資盈虧狀況存在着“一賺二平七虧損”的說法,即10人炒股,1人賺錢,2人持平,7人虧損。這個說法是不是一個規律性的東西不得而知。但可以說在股票市場上長期綜合算賬,絕大多數股票投資者(在中國叫股民)是虧損的。據本人親歷,在一些證券營業部的大戶室裏,每幾年就會換掉一茬人,大家戲稱爲:大戶變中戶。中戶變小戶,小戶變散戶,最後是散戶變成了銷戶。我所在城市的一個頗有名氣的水果批發市場的老闆們,在2001年股市牛市時期退了門面,停了生意,都一頭扎進股市,結果把賣水果攢下的辛苦錢被2002年一直到2005年漫長的震盪下跌嚴重侵蝕,最後所剩無兒。他們還算有勇氣,壯士斷臂,將所剩無兒的本錢退出股市,重操舊業做他們熟悉的水果生意去了。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如你在一個你一點兒也不佔優勢的市場要想獲利是非常不容易的,不想虧損也是非常困難的。一般的股票散戶投資者爲何會屢戰屢敗呢?我認爲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基本原因:
1.理念錯誤。一夜暴富心態作怪,認爲股市是一個撿錢、搶錢的地方,有人總覺得自已聰明敏捷,鼓吹什麼“你要隨時準備搶劫那些準備搶劫你的人”,難道你真敢自封自已是股市中最高明、最歷害的搶劫“犯”嗎?我看誰也不敢。一個基本邏輯就可以說明股票賺錢是不易的,如果股票交易好賺錢,那麼很多髒、累、險的行業就不會有人去幹了。
2.知之甚少。記得2007年一個做了多年藥品生意的朋友,覺得做生意太累,看到身邊熟人一天內在股市賺的錢比他辛辛苦苦一年賺的錢還要多時心裏失衡,忍不住投身股市。過了兩天他打電話給我說:兄弟啊,我可終於選了一隻好股票,市盈率是300多,多高啊,市盈率這麼高股票肯定不錯。他把市盈率當成了利潤率,那一刻我真的無語。結果,炒股半年僅手續費和印花稅就損失了40多萬元。他嚐到了股市的厲害,還算醒悟得快,“浪子”回頭金不換,又回到了原點,繼續賣他的藥品去了。證券投資是一項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投資活動,與做實體投資要求的專業知識差不多,甚至更多,諸如基本財務知識、大概的行業知識、公司經營模式、新產品市場情況等,再加上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具備基本的股票投資素質。不過,把素質變爲盈利能力還需要若干年的實戰磨鍊和提高。
3.缺乏主見。有一類人要麼沒有分析企業的能力,要麼是懶惰想圖現成的,專家說啥好就買啥,股評員說啥好就買啥,朋友說啥好就買啥,周圍的人說啥好就買啥,總之,別人說買啥我就跟着去買啥。2007 年11月初專家說中國石油是“亞洲最賺錢的企業”,他便在40元以上的高位買人,現在8元多; 2007 年10月教授說中國船舶好,他便敢以142元(除權後)的高價買進,現在20多元,電視股評員說稀土、軍工好,他便馬上照單買人;朋友說新能源、鋰電池好,他便毫不猶豫地買進。巴菲特面對這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感嘆道:“大多數人寧願選擇死,也不願思考。投資要用大腦而不是腺體。”
4. 跳槽太快。這主要是缺乏信心和耐心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一種追逐利潤的浮躁。換股太頻繁會帶來一系列惡果: 要耗費大量精力,心態容易變壞,操作頻繁容易出錯,交易摩擦成本太高。作爲一個股票價值投資者要有意識的培養和訓練自已長期持股的心態和基本功。對於一隻優秀股票的長期持有,要堅信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只有長期持有優秀企業的股票纔是股市盈利的正確路徑。
5.揚短避長。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親朋好友和同事中,是醫生的對醫藥、醫療,保健股票不感興趣,而是大談傳媒教育類等股票,是銀行員工的對金融股不感興趣,而是大談醫藥醫療和酒類飲料類等股票;是搞房地產的對房地產股並不感興趣,而是大談稀土和永磁之類等股票,等等。很多聰明人在別的方面出類拔萃,但一到股市就成了傻瓜,於自己的經歷、專業不顧,自信滿滿地衝人自已毫無優勢的行業。當然,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成爲內行的,但在成爲內行之前最好不要涉足該行業股票的投資。如果爲了促進學習和訓練也可以少量的買入這類行業的股票。總之,無論什麼時候買人股票最好是多買自已熟悉的,少買或不買不熟悉或不甚熟悉的,這樣才能揚長避短,提高賺錢的勝算。
6.孤注一擲。這個是指把計劃投人股票的錢一次性投人,或將自己所有的錢投人股市。這種做法按俗話所說就是:贏得起,輸不起。正確的做法是將自已部分資金分批投人股票市場,就像開放式基金定投一樣。這樣才能在投人過程中,遇到下跌幅度較大的時候,不至於手足無措,亂了方寸。
7.疏於管理。這一點主要是說對於股票賬戶的資金管理不夠,賺餞少時和賠錢少時頻繁亂動,一旦被深度套牢,就不理不問了,有的其至幾年都不看股票,更不會看自己的賬了。實際上看自己賬戶可以幫助你管理資金。哪些股票賺了,賺多少,賺的原因是什麼?哪些股票虧了,虧多少,虧的原因又是什麼?現在深套多少,被套的股票質量怎樣,未來能否回本,如不能回本,能否換-只回本可能性大的股票等等。定期管理資金和賬戶有利於掌握投資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