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商品動起來之後,往往有時候漲的會比股市強,而且強很多。我們知道股市一般最好是買跌,而不要去追漲。是的,我在這裏講的是買跌,而非追漲。當主力做完一波以後,他發現好的股票不多了,想買的都被大家買了,你再去買,就有可能是接別人甩的貨,就屬於高位接貨。這個時候如果再去做股票,可能風險就比以前大很多。雖然有些人很喜歡去追漲殺跌,很喜歡那些平臺突破、帶量突破之類的信號,散戶一般都喜歡這樣操作。但是正常的機構不會這麼做,機構一般是買一個底出來,從左側開始一直買到右側。所以當他發現獲利還不值而且沒有更好的機會之後,它的資金會出來,就是我們所謂的獲利了結。把錢放兜裏了以後,他就需要看,這個時候如果經濟還不錯,那麼如果把錢放銀行,或者是買國債都會有點虧,因爲用不了多少錢。而且現在經濟形勢還不錯,需求都還有,那我應該趁熱再炒一把。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某個商品漲的很猛,比如說銅一下子有起來的跡象,一般這意味着有人把錢砸進了商品市場。而商品市場裏面一般是帶槓桿的,兩倍三倍十倍,二十倍甚至更高的槓桿都有。
雖然商品市場總比股市要小,但是因爲槓桿的原因,放大以後,商品其實是很大的一個市場。一般銅動的比較早,所以這把錢砸進去之後,只要銅一動,那相關的鋼、鋁、橡膠這些工業品都會起來。那麼工業品起來一般貴金屬也有可能會上漲,這時候也是變成了股市全面上漲的那種情況,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最後所有的商品都會起來。動的最慢的是農產品,尤其是小麥、穀類的這種東西比較慢,因爲這種週期類的商品,每年種一茬,所以漲又能漲到哪去?
但是商品也有一個特徵,平時不怎麼動的商品一旦發動起來,比如說小麥動的話,那麼這個動作的意義就有點類似於中國股市的“兩桶油”發動了,比如說中石化或者是中石油開始賺,或者是美國股市中能源類的板塊開始上漲,一般能源類的板塊一動,就意味着什麼?如果它們一動,並且往上捧,就往往意味着牛市的結束。上面這個結論大家最好觀察盤面驗證,到了那個時候就是想炒也沒有什麼好炒的,錢在商品裏面賺了一波錢,賺到最後該炒的就該炒完了,銅也漲了,而且漲翻天了,PTA也漲了,也翻天了,橡膠、金、銀、商業品、工業品全炒了一圈,油脂類的也炒了一圈,大豆玉米都炒完,炒完了沒得炒怎麼辦?資金最後又把小麥炒一遍,小麥起來以後,基本上這一輪商品牛市炒得差不多了。
匯市基本上跟商品市場差不多,例如銅一旦漲起來,那麼就直接推動了商品貨幣中澳元的上漲。銅和澳元的漲跌關係基本屬於先有雞還是後有蛋的關係。那麼銅一起來,原油一般就會動,原油動加元往往會動,只是前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