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價值投資原理,對買賣和持有股票都有一套操作策略。如買人股票講究的就是要有足夠的安全空間,通俗的說法,在0.5元錢可以買到1元錢東西的時機來臨之際,便是購買股票之時。
賣出股票把握的前提條件:一是股票達到或超過其內在價值;二是研究中發現更具優勢的股票;三是所持股票的公司基本面開始變壞,業績出現下滑的拐點信號。第三條便是這一.節要探討的問題。按一般操作策略,一旦公司發出業績“變臉”的警示公告,就應該果斷行動,賣出“變臉”的股票。有國外機構對業績“變臉”的公司股票價格表現做過不完整的統計,公司披露業績“變臉”公告後,其股價均會出現超過平常時期,呈下滑趨勢上下波動,這個波動區間大約平均下跌17%左右。此後便會出現半年到一年左右的相對平靜期,如果再出現業績“變臉”等公告,其股票價格便會再下一個臺階。因此,業績“變臉”賣出股票大體來看,還是符合價值投資股票賣出的第三條策略依據:基本面變壞。
這條策略對於非週期行業企業其吻合度和有效性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對於週期性的企業在其業績“變臉”連續3~5次之後,時間大約2年後,強迫自己買人股票可以說是一種明智的策略。這裏有一個例子:蘇寧電器(002024) 從2011年一季度開始淨利潤增長速度明顯變慢,由2010年底的38%增速下降到了2011底的20. 13%,進而從2012年一季度開始淨利潤呈15. 30%的負增長,三季度負增長擴大到了31.27%,近兩年淨利潤下降共計超過了50% (2013 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負增長48. 18%,創下單季淨利潤同比下降歷史記錄)。股價從2010年10月最高價16. 5元下跌到2012年8月的5.57元,近兩年股價共計下跌66.24%。
很明顯近兩年蘇寧電器遇到了業績下滑的困境,一是經營模式由電器連鎖向“超電器化”方向轉型加速;二是由單一實體網點經營向大電商與實體店並重協調發展方向轉型加速。在公司處於轉型困難期,2012年1月13日公告,管理層完成了增持行動: 2011 年12月13日至2012年1月12日期間,公司副董事長孫爲民、總裁金明、副總裁孟祥勝、副總裁任峻及其他12名核心管理人員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繫統在二級市場上合計增持公司股份2363.04萬股,約佔公司股份總額的0.338%,增持總金額約爲2億元。這些高管層用真金白銀增持自家公司股票,增持平均價格在8.5元左右/股,說明公司高管層對公司轉型和發展充滿信心。
接下來的2012年7月間,蘇寧電器完成了47億元的募資,這是公司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增發。此次增發股份共計3.87億股,增發價格爲12.15元/股。大股東張近東以自己的全資子公司潤東投資的名義認購了2.88億股,動用現金35億元。北京弘毅投資認購9876. 54萬股,出資金額爲12億元。選擇蘇寧是弘毅的投資決策人相信蘇寧有機會成功:千億元銷售收人,1900 家實體門店,能夠配送1500億元的網絡,以及準備“玩命一搏”電商的張近東。其理由有三個:第一,蘇寧電器多年來始終有清晰目標和優良戰略;第二,歷史證明張近東領導的蘇寧團隊一直在給股東創造價值;第三,蘇寧電器過去每年淨利潤增長超過35%,股票增值20多倍。弘毅資本總裁趙令歡稱,蘇寧電器以前只是佈局,好東西都在後面,能在電商中分一杯羹, 蘇寧顯然是最有保障的投資對象。大股東、弘毅資本(聯想控股)參加巨量鉅額定向增發和公司高管大額增持公司股票,說明無論是大股東、高管層,還是實體界、資本界對蘇寧公司有底氣、有信心。如果按公司股票價格算,共計下跌折價了60%以上。如果按市銷率估值的話,2011 年銷售收人爲939億元,是2012年12月公司股票市值494億的1.9倍。如果按高管增持平均股價8.5元左右與現5.57元之比算,折價34%,按大股東和弘毅資本12. 15元增發價格與現價之比算,折價超過了54%。從這四個折價因素考量,這個時候應該是買人蘇寧電器股票的良機。
上述例子告訴我們,對待業績“變臉”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透過業績“變臉”這個現象,探索其本質性的東西。首先要分析企業所處的行業及其地位是否穩定可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即使是那些業務性質比較穩定的公司,在有些時期經營業績也會出現起伏變化。如:月前高速公路行業由於車輛通行收費價格管制、收費政策不確定和汽車銷量下降等因素,行業出現盈利水平下滑。高速公路行業在中國主要處於省(市)地域性行政壟斷之中,其行業地位、經營收人可以說還是相當穩定的。特別是穩定的車輛通行收費,確保了經營現金流的穩定,有力地支撐着行業復甦的時期到來;其次,最好運用5~10年的平均收益作爲估值的主要依據。短期的收益水平具有偶然性和不完整性。運用長期平均數可以有效的燙平短期業績大起大落造成的收益數值採用的偏差;最後,判斷公司業績“變臉”是短期因素還是長期因素,是本質性因索還是非本質性因素。如長虹電器在彩電技術發展方向上,錯誤地押寶在等離子技術上,結果在液晶技術大行其道的市場中幾乎破淘汰出局。再就是所謂的產業轉移行業也要格外小心,如紡織業由英美等國轉移到日本、臺灣等地,再轉移到中國大陸,下一個轉移地是南亞等國還是非洲很難說,不過肯定會發生轉移。再優秀的管理者在這些行業也難有大的作爲,俗話說得好:再英勇善戰的騎,上:也難以在劣馬上馳騁疆場。
對於業績“變臉”這個問題,我們明智的做法就是首先分析判斷“變臉”的原因是長期毀滅性的,是短期傷害性的,還是暫時麻煩性的。進而再認真分析該企業的盈利能力,這方面主要體現在該企業過去長期年均收益表現,判斷其盈利能力的發展趨勢。如果趨勢不變就繼續持股,如果趨勢上升就增持,如果趨勢向下就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