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MPT的理論基礎和隱含的假設是所有投資者都規避風險,同樣的,對研究者來說,貝塔係數無法被驗證,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投資者是規避風險的,那麼貝塔係數或其他風險一波動指標就應具備預測能力。而貝塔係數沒有預測能力,過去和未來的貝塔係數沒有相關性,這很異常,是理論中的“黑洞“。如果風險理論站不住腳,那麼有效市場假說就瀕臨滅絕了。
巴爾·羅森伯格(BarrRosenberg)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研究者,他開發了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多因素貝塔係數,加人了波動性之外的很多因子以測量特定證券的風險。這些多因素的貝塔係數常常被稱爲“巴爾仿生貝塔係數”( Barr' s bionicbetas)。不幸的是,這些仿生係數和它們的前輩一樣毫無用處。其他的貝塔係數經過檢驗之後得出了同樣的結果。從個股和投資組合過去的波動性上無法預測未來的貝塔係數。
直到1992年法瑪將其關於風險和回報的文章發表,大部分證據才從擱置中被解放出來。法瑪和詹姆斯·麥克白(James Macheth )曾在1973年聯合發表一篇有關高貝塔係數導致高回報的文章。這對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很有幫助。後來法瑪與同在芝加哥大學的肯尼斯·弗蘭奇( Kenneth Frenc)助合作,檢索了1963~1990年的9500只股票的表現。他們的結論是,由貝塔係數所測量的股票風險,並不是股票表現的可靠的預測器。
法瑪和弗蘭奇發現,低貝塔係數股票的表現與高貝塔係數股票的表現相似。法瑪寫到:“在貝塔係數作爲單一變量來解釋股票的回報這點上,已經徹底失敗。”他繼續寫道:“我們要說的是,在過去50年裏,知道股票的波動性並不能告訴你關於股票回報的更多信息。”是的,這是一個大石碑,可能就是一個陵墓。
1992年6月1日發表在《福布斯》上的一篇文章總結到:“那些芝加哥人所說的貝塔係數是一堆垃圾。”《芝加哥論壇報》總結得很好:“一些最知名的信奉者現在變成了批評者。”
如果不是貝塔系統,那還會是什麼呢?如果風險不能通過波動性來計算,那風險如何被計算呢?根據弗蘭奇教授所說:“投資者不可能從中得到什麼。”我們會看到,他們的研究表明,市淨率最低和市盈率最低的股票在長期內的回報最高,小盤股也一樣。與貝塔係數或類似的風險標準相比,股票的回報率與這些計算標準(市淨率、市盈率)具有更正面的相關性。
法瑪接着說:“依靠一個風險因素並不夠。”投資者除了要餚貝塔係數,還需要計算風險的各種因素,包括一些價仇計算和其他標準。
法瑪和弗蘭奇在1996年的一篇文章中反駁了另一篇企圖爲貝塔係數辯護的文令,他們在文章開頭說:“它(貝塔係數)不能拯救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原因就在於“貝塔係數本身不能解釋預期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