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加拿大溫哥華的安聯保險證券部也加入了比爾的萊格.梅森公司,加拿大新聞媒體立刻就關注到這一現象,並詢向作爲一個專門投資核心價值股票的基金能否和一個喜歡投資科技類股的新管理團隊相處融洽。《巴倫》雜誌的桑德拉.沃德(Sandra Ward)當時也寫道: “ 比爾.米勒這位另類投資大師名聲快速攀升,已與歷來的投資大師們平起平坐,但是他和巴菲特不一樣的是,他喜歡投資科技類股。事實上,除了大量投資金融股之外,集中投資科技類股是造就他超越市場表現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些媒體也問巴菲特是否他的投資策略和比爾.米勒的投資策略相融合,我們到底能不能用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來選擇科技類股作爲核心基金的投資標的呢?
由於伯克希爾公司沒有投資科技類股,所以很多人就以爲是科技類股無法被明確地衡量出它們的價值來,不然的話,巴菲特早就投資了。其實這個假設井不正確。巴菲特坦承,他並不很瞭解科技類股的性質,對它們的價值評估也比較沒有把握。在1998年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度會議中,當巴非特被問到未來是否有可能考慮投資科技類股票時,他的回答是:“很可惜,我應該沒有這種:打算。”
巴菲特進一步表示:“我一直很崇拜安迪.格羅夫(Andy Grove) 和比爾,蓋茨(BillCates),而且也希望能把對他們的崇拜轉換成實際的投資行爲,但是考慮到我實在不知道微軟和英特爾未來十年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而且我也不想在別人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在市場上和他們-較長短。我可以絞盡腦汁地思考明年科技的發展趨勢,但我還是遠遠比不上業界那些專門研究科技類股的人,他們是分析科技類股的專家,而我不是。”
蒙哥也呼應了巴菲特的想法,他說:“ 我們之所以不投資科技類股,是因爲我們缺乏在這個領域上需要的特殊才能。我們之所以投資那些非科技領域的公司,主要是因爲我們自認爲較能把握它們。我們不想去碰自己不懂的事物,而寧願去接觸比較熟悉的公司。當我們在一個領域上沒有特別優勢,甚至是劣勢的情況下,我們爲什麼要進人那個領域與人一爭高下呢?我們爲什麼不在自己有明顯優勢的領域主宰市場呢?”
如果有一個很普通的投資機會,而這種機會只會使你的資產縮水,你作爲投資者是否願意把一輩子的儲蓄壓在類似丟硬幣這種勝負概率各一半的賭博上嗎?蒙哥說:“每個人都必須挖掘自己的特長,培養自己的優勢。如果你一直想在最弱的領域裏成功的話,我可以保證你的下場絕對不會好到哪裏去。”
米勒表示:“事實上,我認爲投資高科技類股的方法還是可以運用巴菲特的投資策略的,因爲他的策略提供了許多強化分析能力的方法。所以從這麼名潛在標的公司中是可能找到能給你帶來長期豐碩回報的股票。”從這個觀點看,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高科技公司確實具有巴菲特喜歡的那種特質,例如,高毛利、高資本報酬,盈餘轉投資快等,同時經營者又能以股東利益作爲決策的出發點。
比較困難的事是如何預估科技公間未來的現金流量,再將這些現金流量折現成現在的水準,從而判斷出公司的內部價值。萊格.梅森公司的基金顧問,同時也是科技分析兼副總裁莉薩.拉普阿諾(Lisa Rapuano)表示:“許多人無法衡量科技公司的價值是因爲科技公司的獲利前景不是很明確。你必須考慮許多可能結果,這使得長期投資的潛在未來收益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如果你真的深人發捆影響投資標的公司股票價格的關鍵所在。例如潛在市場規模、可能獲利情況、競爭優勢等,那麼你就會完全瞭解隱藏在每一個可能結果背後的實質性因素,大大降低投資標的的風險性,如此就可以用現金流量模式來進一步評估它們的價值。”
莉薩.拉普阿諾進-步分析:“既然科技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而且許多科技公司創造出了驚人的報酬,那麼多費點周折分析也是值得的。雖然科技類股的不確定性似乎比較高,但只要我們多作分析,就能夠創造出在別的地方得不到的報酬水平。”
我們已經知道巴菲特在衡址一家公同價值時是如何處理不確定因素的,他會想辦法要求更高的毛利率作爲安全保障。對投資像科技類股這些未來前景不是很確定的公司,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提供了-個控制投資風險的好辦法。另外-個好辦法就是通過投資-些有穩定報酬、 前景確定的公司來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
巴菲特曾說過: "未來的財富在於找到新的專利權。”這句話現在常常被投資人引述爲投資座右銘。米勒認爲:“我相信科技類股就是代表着巴菲特所謂的新專利權。”在巴菲特投資的消費品領域裏,公同的品牌效應、定價權利和思考能力都被其定位成專利權的一種。同樣,在科技領域,專利權包含網絡無限擴展的能力、更積極的互動關係,專門的知識和快速累積的報關等。
米勒說:“我認爲許多人使用衡量科技類股的評估模式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是因爲他們認爲科技太難懂,也不想去懂,他們已經有了先人爲主的觀念。”雖然我們也認爲想要完全瞭解科技類股,一開始的確不容易,但我們同樣認爲並不只有電腦高手才能懂得科技公司。
而當投資人開始研究巴菲特的現金流量專利權模式的時候,必須調整思維方式,不能還停留在格雷厄姆時代的低本益比和股票價格淨值比上,要學習新的專業術語、新的定義、新的財務分析法和股利折現模式。同樣,學習如何分析科技類股的投資價值也需要調整思維方式,瞭解新的專有名聞和新的公聞經營模式。雖然人們會以不一樣的方式來評估科技類公司的財務報表,但是比起從過去分析低價格股票的思考方式演變成巴菲特的以合理價格長期投資績優股的思考模式,這種轉換似乎並不太困難,米勒表示“這就像你必須多花一點時間去學習新生事物一樣"。米勒引述了巴非特和彼得.林奇(Peter Lynch)這兩位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大師的看法:學習就是觀察周圍事物如何變化。米勒進一步表示:“今天,人們雖然還是買可口可樂解渴,用吉列牌剃鬚刀刮鬍須,用美國運通信用卡消費,但是他們同時也在使用美國在線上網,用微軟應用軟件程序處理文件,並且購買戴爾生產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