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持續盈利的方法:評級下調更重要
一些最新的研究同樣顯示,那些有着良好薦股評級歷史的分析師,更有可能發佈表現更好的薦股評級。我在研究某一交易策略後發現,如果一位分析師上季度的薦股評級中,樂觀傾向的前10%的股票都表現良好的話,那麼在這一季度跟蹤這位分析師的投資者更有可能獲得超額回報。因爲,那些表現不錯的分析師似乎會將樂觀情緒持續兩個季度。之所以這樣,有可能是潛在的價格動能,也可能是分析師佔據了信息優勢。

進一步的硏究顯示,那些與其所跟蹤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就讀於同一所大學的分析師的薦股評級往往更加準確。然而,這一研究結果是在公平披露規則( Reg FD)通過之前得出的,其實用性現在有待商榷。公平披露規則要求上市公司在同一時間以新聞發佈會的形式,向所有人披露影響市場走勢的信息,這有效限制某些分析師的信息特權,有助於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公平披露規則通過後,所有分析師都只能在同一時間獲得同樣的信息。
到底是誰在使用分析師的薦股評級?很明顯,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都會積極響應薦股評級公告。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剖析可以發現,個人投資者對上調的薦股評級的反應更積極,而機構投資者傾向於更多地關注薦股評級的下調。道理不難理解,因爲一般來說,薦股評級上調後,經紀公司的銷售人員就會有更多彈藥來引誘更多的人買入某隻股票,而薦股評級下調只能引起那些已持有這隻股票的投資者的興趣。
在中國,機構投資者主要指證券投資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社保資金和中央匯金公司等。相比於歐美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國散戶的數量過多,機構投資者不足。上海證券交易所2012-2014年統計年鑑顯示,2011-2013年散戶持有的市值平均爲20.7%,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市值平均爲156%,散戶持有市值高於機構投資者值得注意的是,1000萬以上的自然人持有市值比例僅爲26%。此外,散戶在交易額中所佔比例高達80%以上,機構投資者僅爲15%。
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對不同薦股評級的差別反應,使薦股評級的下調更具信息含量,因爲這影響了那些經驗更豐富的投資者。這種結果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機構投資者往往比個人投資者更富有經驗。因此,個人投資者應該模仿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爲,並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薦股評級下調上,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說,個人投資者更應該重視的是,分析師是否下調而不是上調了一隻股票的薦股評級。
些研究顯示,當薦股評級公開發布時,機構投資者的交易量會上漲。這表明薦股評級的變化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很重要。淨效果( Net Takeaway)是什麼呢?薦股評級確實推動了市場,機構投資者會根據薦股評級的變化進行交易,並且下調比上調更加重要。
此外,對分析師的薦股評級進行交易是一種全球性的機會。在七個重要市場檢驗運用薦股評級數據的效力後發現,美國和日本的薦股評級的變化最有利可圖。在法國和加拿大同樣發現了積極的成果。在印度、巴西和澳大利亞,薦股評級的變化產生的價值有限。幾乎所有的國際研究都證實了,在美國的股票市場上,薦股評級的變化遠比薦股評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