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法則其實一點也不神祕。投資人不需要通過電腦指令或計量經濟模式就能運用自如,也不需要具備工商企業管理學歷就能掌握其精髓,這裏需要的只是E確的性格和心態。即買進兩三隻長期獲利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績優股,然後耐心地持有5年、10年甚至20年後,再去關注它們。20年後,你看到的將是已經漲幅驚人的獲利股。這裏,我門把價值投資法則簡化爲以下一些主要原則。
原則一,逢低買進資產。逢低買進資產就如同消費者低價買進商品。在消費觀念上,一切耐用和非耐用的生活消費品,只要價格下降,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爲商品正在變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了。在超級市場裏,只要宣傳今天某樣(些)商品在降價,作爲顧客的你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去買一些。如果你喜歡喫的方便麪,或孩子喜歡喫的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快餐店有特價品供應,你很可能會突然改變原來煮米飯的想法,而帶着孩子一起去快餐店飽餐-頓,或在超市裏買滿滿的幾箱方便麪回來,以備不時之需。人們喜歡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因爲有--種渴望價值在起作用。消費者還有一個消費原則是,一旦某種商品的價格低於自我設定的公平價值,他們也會去購買。比如,人們可能排斥24袋裝、標價爲30元的蒙牛牛奶,然而一旦價格大幅調降至20元時,人們很快就會在心中衡量出這一價格已進人自已所認定的價值區間內,因而會去踊躍購買。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市場搶購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了。
但現實的股票市場,可能是世界上唯-將消費基本原則到行逆施的地方。在那裏,追漲殺跌現象盛行,投資人都相信,股票價格上漲時要跟進,價格下跌時要殺出。媒體和市場分析師則更是給投資人“害怕跟不上”的心態推波助瀾,他們要讓投資人相信,如果現在不買進股票,價格只會越漲越高,以至於坐失了該波段上漲的良好時機。
價值投資法是股票市場中的唯-異類,它遵循的第一原則是逢低買進股票。這一投資原則和我們上述的消費原則其實毫無二致。不論是購買超市裏的商品,還是投資資本市場中的金塊、外匯、債券和股票,都應該儘可能低價買進,使每一元錢的投資價值最大化。
當然,正確評估清費品的價值是一-件困難的事,市場中沒有幾個顧客能計算出一瓶洗髮露或-輛汽車的真正價值。因爲這些商品除了有有形的價值外,還有無形的價值。然而,評估- 只普通股就相對容易多了,因爲它的價值是可以非常準確地計算出來的。只要使用的計算工具得當,信息透明,投資人就可以計算出-家公司的真正價值,這就使得投資人在逢低買進時要比消費者決策購買一件商品的準確性更高。而且股票市場的價格隨時都在變化,投資人有更多的低價買進公司股票的機會。如果某公司股票每股價值只有10元,而現在的股價卻在15元的高價位上,那就根本不值得投資人去理會它。除非股價跌至5~7元,甚至更低,投資者纔會開始波段買人。價值投資者深信,股價破市場低估的情形只是暫時的,總會有結東的時候,市場也早晚會發現這種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從而把低的股價提高到-個合理的價位上來。逢低買進的理由很簡單:增加潛在利潤。未來獲利與否,取決於買進股票而不是賣出股票的時候,賣出只是完成整個買賣的過程,並證實東先前的研究以及嗣後買進股票的決定是正確的。
原則二,塑造價值概念。投資人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一-項 T作就是如何評估購進資產的時機和價格是否最爲恰當。由於大B數股票投資人都沒有一套完整的評估資產的方法,他們也很少會在購買股票之前去評估公司的價值。他們買賣股票的決策完全依賴於K線圖和技術指標,有的則是聽報紙介紹的,或在電視的財經頻道里聽某位分析師的推薦。還有一些人買股票是由於看到公司股票分息、股利提高或股價在過去-兩週內創出新高而匆忙購進。更離奇的是,還有不少投資人是有-天走在路上無意間聽到兩個人在說某隻股票要大漲,才急於買進該只股票的。更令人頗爲不解的是.很多投資人花在購物和整理房間上的時間都要比決定購買股票的時間長,殊不知後者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遠比前者大得多,但做功課的時間卻如此之短。
投資若要成功,就必先做好充分的功課。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世紀以來所有偉大的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以技術圖表和憑空臆測來累積他們的財富的。可以說,他們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還是歸功於他們在投資前所做的分析研究工作。在持有一家公司股票之前,他們必然會去了解有關這家公司的所有運營和財務狀況,包括其經營的產業環境、公司潛力,最後再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出是否要買進股票的可行性企劃來。不這樣做,而盲目投資,其結果無異於擲骰子般,一旦把投機引人整個投資交易過程,儘管買進的股票偶爾也能大撈一把,但這種獲利只能算是運氣.而不能稱爲價值投資的結果。
評估一家公司時,我們的要求可以很嚴格,也可以很寬鬆。據說,巴菲特在20分鐘內即可知道他所研究的公司是否直得投資。他所使用的投資方法相當嚴格,平均每100家公司中有99家在短時間內被淘汰出局,但一B瞄準了幾個潛在的投資機會,巴菲特可能就會花上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的時間來詳細調研,以佐證自己先前的直覺。有關巴菲特的評估法則,我們會在以後的章節中大量涉及。
現在,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方法已逐漸爲世界上大多數的成功投資人t所採用。他們會去全面評估-家公司,並在買進前就已評估好股票價值。這些偉大的投資人再也不會盲目投資,也不用心理臆測來貿然處理投資問題。買進前先評估公司,至少有以下三個優點。
能使交易保持連貫、一致性。很少有投資人會在買人股票時即設下嚴格的買賣門檻,因而他們的交易決策的結果常常是損失。如果不考息股票的內在價值而貿然買進,投資人很可能暴露在許多風險之下,其中之一就是以過高的價格買進了公司股票。
有助於保護自己的投資策略。對投資人面言,清楚買進股票的原因是+分重要的。那些無法向自己證明有正當買進理由的人,一定是不理性的進場買賣者。他們習慣於提前拋出所持的股票,或忽略公司的潛在問題而K期抱着一隻股票不敢。更糟糕的是,他們不會從錯誤中接受教訓,以至於在買賣交易時不斷地重蹈覆轍。
能讓投資者事先確定投資報酬率的標準。如果事先不能確定預期的獲利標準,就應該避免買進股票。不要因爲股票未來幾年可能上漲- -點點就買進,而是要爲未來2年可能上漲50%。5年上漲100%。或15年能上漲000。才果斷作出投資決定。一旦目標設定,就要儘可能堅持到底。如果你確信某隻股票被高估了50%,你就不應該期望未來幾年能有戰勝大盤的獲利,反而你可能還會出現虧損。
採用價值投資法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是萬無-失的,但有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用這種方法可以防止搶進被高估但潛在投資報酬率不高的股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執政期間的財政部長魯賓曾說過這樣-句話:“時機好的時候,人們在評估證券價值時井不會太嚴...不論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投資股票嚴格一點總是適當的。”
原則三,利用“安全邊際”避免損失。任何一個投資者都無法避免因股市週期處於低谷時帶來的虧損,但是價值投資法卻可以讓投資者將虧損降到最低點。只要能使虧損最小化,投資者就能獲得跑贏大盤的報酬率。事實上,各種研究都證明,在相對於市場水平較低的價格位置買進股票.假以時日都能獲得優異的報酬率,
但是多低的股價纔算便宜,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如果你對自己的評估方法有絕對的信心,只要股價低於你所認定的公平價值時就可買進。但爲了安全起見,可以給自己設一個緩衝價格。其區間越大越好,格雷厄姆於1949年薯文時稱這種緩衝價格爲投資人的“安全邊際”。
如果公司每股價值15元,投資人就決不虛該在價格跌到14元時就迫不及待地搶進股票,這種策略唯有在你的評估完全準確時才管用。投資者應該給自已預w足夠寬的安全邊際,以此米彌補分析研究上可能存在的不足。獲利最大化的關鍵就在於善加利用股價大幅跌破公平價值後的機會才最後買進。格雷厄姆指出,在購進的事實出現後,投資人很容易爲自已買進價格超出價值的股票尋找一個合理藉口。但是這些理由通常是很主現的,反映了投資者絕不認錯的心態。所以,正確投資的關鍵就是要爲自己可能犯的錯誤預留足夠的空間。格雷厄姆說:“或許大多數投資客在試手氣時都相信他們會獲利,因此他們可以聲稱在獲利上預留了安全邊際。每個人都認爲自己買進股票的時機是非常合理的,或者認爲他的技術總是優於一般大衆,甚至他所聘用的投資顧問和使用的系統都十分可靠。但是諸如此類的說法卻無法令人信服,因爲他們依賴的是自身的主觀判斷,是沒有獲得足夠證據支持的。也缺乏實在的理論根據。如果有人以自己認定的漲跌走勢拿錢下注。我們就相當懷疑他是否有任何可稱得上‘安全邊際’的保障。說句實在話,投資人相信安全邊際,大多是源於簡單、明確且所謂來自統計資料的算術推論,其實這是十分危險的。”
原則四,採取“待售”觀點。格雷厄姆曾說,將投資當成做生意,纔是最有智慧的。做生意,就要嚴格遵循健全的市場和商業法則,只有這時,投資纔是沒有激情的。我作爲一個新的投資經理人,採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一直建議投資人和客戶把投資當成角色互動的遊戲。他們應扮演企業主的角色,確切地知道公司是否真如報價一樣值錢。我們認爲,過分關注股價上下波動反而會忽略對公司內在質地的關注。套用格雷厄姆的話來說:“這是十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華爾街從來不曾向過'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錢’,然面,這纔是買股票時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如果某商人被要求以1萬美元買下某家公司5%的股權,那麼他心中應該盤算如果買下整家:公司,就需要付出20倍的價錢,也就是20萬美元。那麼,20萬美元,相對於1萬美元來說,就是-個天文數字,你就必須考慮以此價格買進這家公司是否值得的問題。”
用此放大效應的方法來評估-家公司,無疑將有助於研判出對這家公司的分析觀點,價值評估纔會真正落到實處。當然,價值評估自然不會以公司股價的單日隨機波動來作爲依據的。
原則五,堅持到底。一百多年來,有關警告投資人不做短線投資的書汗牛充棟,這類書中也不乏給投資人買進股票後長期抱牢的策略建議,教導投資人不要理會每季營收、每日頭條新聞,應着眼於大局。20世紀初,在美國,也有許多人告誡投資者不要搶進高估的銀行股票,但無人理會。到了20年代末期,投資人把所有的忠告-概拋到腦後,把股價寄望在公司未來的利好消息上。我曾在股市上見過太多的投資人把理智扔在一邊, 瘋狂地買進股票,僅僅是因爲此家公司剛剛宣佈了要重組的消息,或者僅僅是朦朦朧朧的消息,而不管這種重組的實質內容究竟是什麼,是不是爲了拉高出貨?我們也見過年邁的投資人從退休金存款裏拿出5萬元、10 萬元,甚至更多的錢買進一些連公司名稱都念不出來的股票,更不要說對公司實質的瞭解了。更多的草根投資人則只是根據每天成交量的形態來進行股票買賣。有的人還隨身帶着股票機,生怕自己錯失了“良機”。
基金或證券也喜歡推出各種各樣的股票組合,新方法、新系統、新預測軟件層出不窮,迫使投資人身不由己地參與其中。但是這些被耍弄的投資者就是不知道,股市中唯-被證明有效的就是隻考慮所投資的標的公司的真實表現。任何新聞事件只會促使股價短期的起伏不定。但改變不了股價的長期走勢,因爲公司的價值增長與否最終決定了股價的走勢。研究也一再表明,只有計算出公司真正的價值並在該價格以下果斷買進,投資人才能戰勝市場。以價值爲基礎的投資方法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在低於公司真實價值的價位買進股票.不論利率高低、經濟盛衰、貨幣強弱,不爲一時的經濟震盪所動搖,堅持自己的信念,必有驚人的回報。就如同巴伯森( Roger Balson)曾經說過的:“許多投資方法都在運用-段時間後相繼失效,但只有價值投資法是:唯一值得一提再提的,因此這種方法被看成是最爲穩妥可靠的。”
原則六,反向操作。就在華爾街投資經理人每天夢想着賺進大筆財富的時候,價值投資學派的投資大師們如巴菲特、施洛斯、嘉伯禮、普賴斯、內夫、坦普爾頓等卻在善加利用價格被低估的資產,他們從別人愚奮地拋售股票中發現獲利的機會,以遠低於真實價值的價格大筆買進股票。20世紀50年代,巴菲特操作無人問津的股票,且以三四倍本益比的股價大進大出;傳奇基金經理人內夫在市場無情地拋售克萊斯勒和花旗銀行股票時卻大量買進:彼得.林奇(Peter lynch)則買進所有同行不屑一顧的消費性產品股票,從此使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成爲神話。
所以,要想成爲一個成功的價值型投資人,不管別人怎麼看,都必須堅持自己既定的投資原則,堅守對--家經過自已認真研究的投資標的公司的立場和看法。詹姆斯.戈德史密斯(James Coldsmith)曾說:“ 如果你看到花車纔想到要去加人遊行行列,那就未免太晚了。”如果投資人在1996年的美國最新一波的自釀製啤酒投資狂潮達到巔峯時纔想到加入投資者的行列,那麼在之後3年間他們一-定會慘遭鉅額虧損。如果投資人聽從了分析師在199年提出的忽略掉主要零售業股的建議的話,那麼,1996 ~ 1997年間引發的有史以來該產業最大的波行情將被坐失。同樣,1995年,數以百萬計的投資人在市場上橫掃網絡股和半導體股,結果卻眼睜睜地看着被炒高的該類股票的股價又被打回原地,從而經歷的只是一場紙上富貴的美夢。
然而反向操作的投資人並非是幾械式地逆勢面爲,爲反對而反對比暗流還要危險。股票市場對公司股價判斷正確與否的概率幾乎是-樣的, 因此投資人唯一能與市場大衆反向操作的狀況應爲:1. 股票市場f事件的心理反應似乎已到了瘋狂的極致;2. 對公司財務資料的分析大家都錯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當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時,千萬不要與市場對立。
原則七,忽略市場。股市中的芸芸衆生若不爲媒體信息而左右實在難能可貴,而這正是成功投資人的重要個性特徵。這樣說並不是說他們不需要關心信息,而是說他們要關心的焦點應聚合在公司長期發展潛力上而不是下個月或下一季度會發生什 麼事上。本書想努力提供給投資人的最好建議是,不要輕易聽信經紀人、經濟學家、分析師、市場策略師和新聞媒體的話,因爲這些所謂“專家”只會影響你的決策。而你要做的唯- - 重要的事情就是,當發現市場中有低f價值的股票,便大膽買進,決不爲當前的市場局勢面猶豫動搖。投資人應學會分辨信息真僞,而不是將精力徒勞無益地耗費在利率、通貨膨脹、市場“脈動”、最新失業率報告,或是什麼指數平均線上,這些事件與一家公司是否具備令人難以抗拒的高價值毫無關係。決定價值最有力的要素就在於重視人人都可得到的公司財務報表,以及公司在市場上的長期表現,這較之經濟學家、分析師等能告訴你的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同樣,市場行情與公司真正的價值也毫不相干,唯一決定價值的只能是公司的獲利表現,而不是市場期望給這個表現定價的方法。不論大盤指數上漲或下跌可能帶來什麼樣的震盪,都不應該成爲投資人作出買賣決定的依據。在股市中,有太多的投資人因爲總是在尋覓進場時機,結果反而迷失了自己。他們也因爲所謂的市場專家“不要買進”的建議而錯失了買進好公司股票的最佳時機。更糟的是,有些投資人依照每天市場股票的跌幅來決定自身的買賣與否,並設了所謂的止損點,但你又怎麼能夠知道這隻股票跌到何時才爲“跌無可跌”,此時的止損點又有什麼意義?總之,只要公司的價值仍然比投資人所買進時的價格高,就應該堅決忽略市場中其他投資人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