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持續盈利的方法:佣金,交易成本的冰山一角
基於薦股評級的策略與交易成本緊密相關。交易成本可以分解成四個主要的類別:
佣金;
買賣價差;
價格衝擊;
流動性成本。

交易成本首先是投資者在交易股票時必須支付的佣金。就算是通過網上折扣經紀公司買入一隻股票,你也要支付單一比例佣金。例如,不管你選擇哪一家網上經紀公司來做一筆交易,你都要支付9.99美元。
機構投資者也要支付佣金,只是收取的方式不同—一按成交金額支付。目前,機構投資者的佣金正不斷減少,並已出現一股股票佣金不到1美分的情況。
然而,佣金僅僅是股票交易成本中的冰山一角,買賣價差、價格衝擊和流動性成本是交易成本的大頭。如果將交易成本的整座冰山都納入考量、而不僅僅將眼光放在露出水面的佣金時,你就會清晰地意識到,基於薦股評級的交易策略應該壓縮交易量或者交易頻率到最小值。
交易費用是投資者在委託買賣證券時應支付的各種稅收和費用的總和,通常包括印花稅、佣金、過戶費、其他費用等幾個方面的內容。2008年9月19日,印花稅調整爲單邊徵收,只對賣方徵收1%。證券公司的佣金逐漸降低,默認爲3%,受互聯網券商影響平均佣金達到0.25%,甚至更低。2015年8月1日起滬深證券交易所收取的A股交易經手費調整爲按成交金額0.0487%雙邊收取,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收取的A股交易過戶費調整爲按照成交金額0.02%雙向收取,降幅達30%。
最近一項有關基於薦股評級的交易策略的研究顯示,如果交易者只買入那些擁有最高薦股評級的公司,就可以獲得9.4%的年化回報率。然而,在考慮交易成本之後,超額的年化回報率不幸地下降到了-3.1%。
將交易成本納入薦股評級的價值研究非常具有爭議性,因爲大家尚沒有對交易成本應包括哪些內容達成共識。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交易成本傾向於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降低。例如,在2002年買入同樣數量股票的交易成本會低於1982年的交易成本,但又高於2010年的交易成本。此外,基於薦股評級的投資策略到底能產生多少回報也尚不確定。事實上,儘管用來構建投資組合的標準沒有變化,但投資結果卻年年搖擺。因此,純粹基於薦股評級的策略,就算嚴格控制風險,其回報率也低於其他投資方式。
實際上,所有基於薦股評級的投資策略的相關研究都指出,這策略的超額回報集中發生在小公司。這裏說的大小指的是公司的市值或者股權的總價值。通常,跟蹤小公司的分析師數量不會很多,但總有特殊情況。
爲什麼小盤股能更好地回應薦股評級的變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市場對於小公司來說並不那麼有效,小公司的信息數量也更加有限。
一種可能性是,交易小公司股票會產生更高的交易成本這影響了機構投資者交易小盤股的頻率和數量,這樣由薦股評級的變化產生的超額回報沒有被侵蝕。基於薦股評級的交易策略時,絕大部分投資都似乎在小盤股中能產生更好的效果。問題的關鍵在於對交易成本調整後,超額回報能否繼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