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資金不選擇避險的時候,流入的第一站往往是股市。然後如果資金在股市裏感覺自己賺得差不多了,感覺自己已經獲利頗豐了,它準備離開股市,就會把手上的股票賣掉做一個獲利了結。這個時候資金會做一個選擇,它是準備再一頭扎回債券市場呢,還是再去賭一把?如果這個時候它發現經濟還是不錯,尤其中國經濟還不錯,還在往上走,GDP還在增長,這個時候離開股市的資金一般會去追商品,所以第二站就是去追逐商品,我們這個時候就會看到銅、橡膠這些工業品的價格可能會有一輪牛市行情出來,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商品貨幣,例如美元、紐西蘭元和加元都會有比較好的上漲,如圖1-7。
從圖1-7我們可以瞭解到,大宗商品例如鋦和原油與商品貨幣例如澳元、加元和紐元爲正相關的關係。
大家知道國際上購買大宗商品一般使用美元結算,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賣美元買商品。所以如果市場傾向購買商品,則這個時候美元一般會承壓下行,同時非美貨幣例如歐元、英鎊一般都會上這個是商品和匯市走勢的關係。所以平時我們所說的美元和商品是負相關的關係也是因爲以上因素的存在。上文我們提到資金流動方向就是從債市,到股市,最後到商品和匯市。如果某天大家發現經濟可能不行了,或者對於後市的悲觀情緒起來了,那麼就會趕快把商品賣掉,把股票賣掉,換回美元,然後回到債市裏面藏起來,等待下次經濟復甦的到來。那麼資金在避險和風險資產之間的流動以及流動的順序給我們的交易帶來什麼幫助呢?搞清楚主力資金的位置非常重要,當我們準備去交易某個品種的時候,我們要去看主流資金是否在這個市場裏面?如果我們發現資金開始流入,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也跟隨去做多會比較靠譜一點。這個時候我們肯定不能放空,主力資金在做多而你在做空,放空等於你在逆天而動啊!這不就是所謂“領導夾菜你轉桌”嗎?後果會很嚴重。所以我們必須要和主力資金保持一致的方向。如果你發現資金離開了債市,你發現國債價格在下跌,那麼這個時候你該做什麼呢?這個時候首先你應該去買股票,因爲你知道資金離開債市首先會進入股市。
我們舉個最近的例子,先來看美國十年期國債UST。最近兩年,我們可以看到UST在2012年夏季在往下走,一直到今年(2013年)國債價格處於橫盤而略呈弱勢下行的格局。國債價格不強表示有人在拋售國債,如果不選擇避險的話,資金一般會流入股市,所以這個時候股市的表現會稍微好一些。
從圖1-8我們可以看到,2011年的8. 9月份,國債價格在往上走,同時股市則往下走。這個是短期的,如果看長期的,國債從2011年10月一直到2013年的2季度,其實是沒有怎麼漲,走的比較弱,基本處於橫盤狀態,而同期美國股市是一輪大牛市,這個是美國股市,不是中國股市,中國剛好是個大熊市。所以當股市走勢非常好時,我們就會看到避險資產價格走弱。或者反過來講,當資金沒有太理會國債,可能是市場認爲經濟沒有什麼大問題,已經復甦了,或者認爲有QE融資成本很低,所以資金離開國債市場而進入股市,從而推離股票價格。這個就是我們看到爲何國債和股市大致呈現負相關的關係。所以,如果資金離開國債市場,一般會先流入股市,隨後纔會進入大宗商品和外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