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小有效規模(MES)?
最小有效規模(MES)是成本曲線上公司能夠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生產其產品的最低點。在最小有效規模點,公司可以實現必要的規模經濟,從而在行業中有效競爭。
要點總結
- 最小有效規模(MES)是指公司能夠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生產商品的平衡點。
- 實現 MES 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長期平均總成本 (LRATC)。
- MES 是公司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一個點,在該點上規模經濟已經耗盡,而固定收益開始。
- MES 涉及諸多因素,而且每個因素都會隨着時間推移而變化,從而迫使對總體成本進行重新評估。
理解最小有效規模
對於生產商品的公司來說,找到消費者需求、生產量以及與商品製造和交付相關的成本之間的最佳平衡至關重要。
確定最小有效規模需要考慮一系列生產成本,但其與市場規模(即產品需求)的關係決定了市場上能夠有效運營的競爭者數量。換句話說,最小有效規模理論旨在確定企業能夠以足夠低的成本生產產品,從而在市場上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銷售產品的臨界點。
在經濟學中,最小可行產量(MES)是指能夠使長期平均總成本(LRATC)最小化的最低產量點。LRATC 代表長期內單位產出的平均成本。但請記住,所有投入要素都是可變的。MES 使公司能夠在規模報酬不變之前實現最低的單位成本。

最小有效規模和規模經濟
最小有效規模(MES)是指企業在高效生產的同時,單位成本達到最低點。MES 使企業能夠以最低的單位成本高效生產產品,從而提高競爭力。MES 可以通過規模經濟來實現。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公司在提高產量的同時降低單位生產成本。隨着產量的增加,總成本分攤到增加的產量上。
規模經濟可以提高公司的效率和利潤。此外,成本降低還可以讓公司通過降低價格將節省下來的成本讓利給客戶,從而增強其競爭優勢。
內部規模經濟
企業可以通過內部改進實現規模經濟。例如,亨利·福特通過實施流水線生產提高了福特的生產能力。他將裝配流程的各個階段細分,使每個工人承擔特定的任務。
在流水線生產之前,一名工人可能要完成所有工序,這效率低下,因爲它需要更多熟練工人,從而增加了勞動力成本。福特公司之所以能在單位成本更低的情況下提高產量,是因爲它可以僱用非熟練工人來完成特定工序。
公司的最小有效規模是指其內部規模經濟能夠以儘可能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生產出產品的生產率水平。最小有效規模是公司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一個點,在該點上,內部規模經濟效應已經耗盡,而收益不變效應開始顯現。
外部規模經濟
企業也可能經歷外部規模經濟,即外部因素(例如行業稅收優惠)提升了整個行業的規模。例如,政府可能出臺針對購買新設備的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從而使行業內的所有企業受益。
規模不經濟
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U型曲線保持平坦(見前圖),直到規模不經濟開始出現,成本在沒有投入的情況下上升。隨着公司規模擴大、業務複雜化,它們會面臨更高的成本和規模不經濟。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管理大型公司變得困難時,導致員工與管理層之間溝通不暢,從而增加長期平均單位成本。
最小有效規模示例
XYZ公司是一家移動設備生產商和製造商,希望提高產能以增加收入,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內部規模經濟
公司決定購置新設備,以替換老舊的技術和機器。新技術提高了產量和生產速度,降低了長期平均單位成本。由於新設備效率更高,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投入品和原材料也更少。
儘管新技術需要資金投入,但XYZ公司通過內部規模經濟實現了更高的利潤。由於新機器能夠處理更高的產量,公司得以增加銷售額,而較低的投入成本也降低了移動設備生產的可變成本。
由於銷售量和產量增加,XYZ公司能夠以批量折扣價採購所需的原材料。批量採購也降低了長期平均單位成本。
最小有效規模
最終,最小有效規模效應發揮作用,即使產量持續增長,新技術也無法進一步降低成本。因此,XYZ公司實現了規模報酬不變,這意味着內部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節約已經耗盡。
特殊考慮
當只需少量生產即可達到最小有效規模時,許多公司就能高效運營並在某個行業中展開競爭,例如餐飲業。然而,如果達到最小有效規模需要較高的生產水平,那麼在該行業中能夠運營的公司數量就會減少,例如電信行業。
一個健康的製造執行系統 (MES) 由衆多因素構成,但這些因素不斷變化。爲了反映這些變化,必須經常重新計算這些因素。企業也必須不斷調整生產水平,才能始終達到目標。
在評估最小有效規模時,企業必須密切關注可能影響生產的外部變量的變化。這些變量包括勞動力、倉儲和運輸成本;資金成本;競爭狀況;客戶口味和需求;以及政府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