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損是指當股市投資出現虧損達到了預定數額或比例時,及時交易清倉退出,把風險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的一種交易行爲。沒有使用財務槓桿時,就是單向賣出發生虧損的股票。使用財務槓桿時(這裏是指融資融券),如是融資就是賣出股票還款,如是融券就是買人股票還券。技術派投機買人(賣出)時就已在準備下跌(或上漲)的某個標準位置安裝了一根“保險絲”,只要觸及這個標準,他們就會沒有理由、沒有客觀、沒有道理、沒有商量、不問青紅皁白立馬執行賣出(或買人)指令。有了計算機後,這種止損行爲更加便捷、更加隨意、更加瘋狂,大批量、大金額、大羣體一窩蜂式的採取電腦止損程序化。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很多時候大家把止損的標準設置集中於一個接近的區城內,以至於某隻個股、某種指數當上漲或下跌到某個技術性點位區域,就會產生雪崩效應。如2010年5月6日下午,紐約股市道瓊斯工業指數在20多分鐘內暴跌約1000點,之後又大幅回升。這一事件堪稱華爾街歷史上波動最爲劇烈的20分鐘,被市場稱爲“閃電暴跌”,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了直接影響。爲避免出現類似事情,監管機構對事件起因進行聯合調查,並出臺被稱爲“熔斷機制”的新規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2010年10月1日發佈調查報告稱,美國股市在5月6日下午發生的“閃電暴跌”是由於一家交易公司在市場飽受壓力時,交易電腦自動執行了賣出指令,其幕後元兇就是羣體性大規模電腦程序止損交易行爲。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巨量的交易單,巨大的交易額,在同一個交易時段價格區間觸發,該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件,同時也是一件多 麼荒唐的事情。不幸的是,這確實是資本市場每年、每月、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實事情。不同的只是嚴重程度不同罷了。
技術派操作策略中爲什麼非得有止損之舉不可呢?根子在於其操作的依據就是圖表形態,只要符合技術標準,如均線金叉或死叉、K線啓明星或黃昏十字星、箱體震盪突破、支撐線壓力線,等等。更奇怪的是出現諸多軟件公司出售所謂技術交易系統,在K線上標明瞭買人賣出的信號標識,有的甚至直接簡化爲“紅進綠出”顏色信號,就像交通信號燈一樣,綠燈行紅燈停。只要技術信號出現,股價再高也可以買人,這種僅僅靠觀察不靠譜兒的技術所支撐的買人,當然不會有信心支撐,所以就需要用止損這個“溶斷”手段爲不靠譜兒的買人可能產生的風險來糾錯買單。因此,你會經常聽到或看到衆多所謂的投資專家、股票分析師和著名股評家等的大力推薦:這隻股票各種技術形態表明後市必然大漲,這隻股票前期雖然漲幅很大,但仍可在目前價位介人,技術上看高一線,目標價爲XX元。如果這隻股票不漲反跌,如大盤下跌,他會說這是系統性調整。如大盤上漲,他會找公司利空原因。如利空原因也沒有,你猜他會說什麼來着:由於前期該股票漲幅較大,有技術性回調要求。他接着還會說:這隻股票在XX元附近有強大支撐,如不破XX元就會出現技術性強烈反彈。如跌破XX元大關,就會出現技術性殺跌,所以大家切記在破X X元時及時止損,離場觀望爲佳。奇怪吧?!高買低賣,追漲殺跌,處處違背現實生活常識的行爲模式,而技術投機者們卻亦步亦趨,奉若天條。
價值投資者買入股票是以公司基本面爲依據,慎重評估其價值,並在出現足夠安全空間時纔出手買人。如果股票繼續下跌,也就說明安全空間越來越大,這時不是止損賣出,而是要越跌越要買人(當然手中要有現金的話,多數情況下是有勇氣而無彈藥了)。因爲,同樣已打半折的東西仍會越來越便宜。從這一點看出止損並不是價值投資策略中的必備選項,也只有在三種情況下才偶爾使用一下“止損”措施:一是買入股票基本面惡化;二是買人決策出現失誤;三是出現更有吸引力的股票標的。
止損在技術派與價值派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一個是止損策略,一個是“止損”措施;技術派與價值派使用止損頻率不一樣,一個是每單必設,-一個是偶爾;兩者止損依據的標準和內容不一樣,一個是以損失幅度爲依據,一個是以基本面爲依據。
技術派止損策略所對應的還有一個怪招就是“止盈”策略,原理與設置止損標準原理一樣。一個合理的止損止盈標準的設置非常困難(標準完全屬於主觀判斷),漲跌幅度比例定得過小,就會出現頻繁進出,經常止損止盈,漲跌幅度比例定得過大,就會缺乏操作性,失去控制損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