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因子是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選股因子,在實際的金融市場上,股票往往對當前的信息存在過度反應的現象,因此在短期內具有回覆到正常狀態的動力,從股價上看就是一種反轉的行爲。
一般情況下,如果研究使用的是月度的股票數據,那麼常常將上一個月的收益率作爲反轉因子使用,從而描述短期內資產價格對信息的過分反應。在阿斯內斯等人的四因子模型中,普通的動量因子一般定義爲年前到上個月的收益率,略過上個月的收益情況,也正是因爲這種反轉現象的存在。這種過度反應導致的反轉,會使得股票的未來收益率隨着上月收益率的增加而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簡單來說,就是上個月收益率越低的股票,下個月的收益情況往往越好。
從後面的實際數據分析中可以發現,對於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個月收益反轉因子同樣是一個存在盈利能力的選股因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在樣本期的末尾也經歷了一段失效時間,並且與市值因子的失效時間幾乎重合。因此在那幾個月中,使用因子選段策略的基金普遍產生虧損並不簡單的市值因子失效的問題,市場特徵發生變化導致若干個有效因子同時出現問題纔是深層次的原因。

爲了研究這個選股因子,作者獲取的同樣是自1991年1月開始直到2015年6月結束的國內股票月度數據。所選股票的範圍涵蓋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所有A股,月度數據則是所有這些股票在月末收盤時的復權後月度收益率。開始挑選股票進行買賣的時間也從2010年12月收盤開始,也就是說在回溯測試樣本中將共交易四年半的時間。1991年1月收盤到2010年12月收盤的所有復權後月度收益率數據作爲開始買賣股票前的備用數據,不過對於單因子的簡單判斷只需要用到2010年12月這一個月的數據。研究內容也跟上一節一樣,同時兼顧因子有效性測試和單因子選股策略兩個方面,先將股票按照上個月收益反轉因子排序分成若干個等份,從而研究因子大小和未來收益的相關關係,然後再選取排序中的第一等份建立倉位,進而研究反轉因子選股策略的收益情況。整個交易過程也設定爲只進行買入和賣出操作,不進行賣空操作,資金全部持有股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個月收益反轉因子和市值因子都有一個比較好的特性,那就是數據在金融資產進行交易時可以即時獲取,該特性源於這兩個因子同屬於市場數據。當量化交易策略研發人員研究的不是市場數據而是某些財務數據時,這些數據可能會由於財務報表披露的延時而無法即時得到,交易時間點下數據庫所顯示的數據往往在實際交易中是無法獲得的,也就會產生在第3章中提到過的未來信息的問題。上個月 收益反轉因子和市值因子都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回溯測試中按照數據庫所顯示的數據直接進行研究即可。這也是作者選擇這兩個因子作爲案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