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能銀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對而美國股市的貢獻有哪些?
20世紀90年代美國曆史上最大牛市的基本背景包括強勁的經濟、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美元的升值、外資的流入、科技企業的不斷發展和收購兼併的高潮等。
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金融的美國化,資產證券化、證券業績指數化、股東價值最大化導向、金融槓桿化、衍生交易化等成爲世界金融市場的共同特徵,而美國的金融資本影響力遍佈世界。以索羅斯爲代表的美國對沖基金成爲一種新的金融力量,從1992年英鎊在歐洲貨幣機制的瓦解,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末南亞金融危機,再到1998年的俄羅斯貨幣危機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救助事件,對沖基金的影響不斷擴大,頻繁的國際金融危機似乎也不斷強化了美元和美國股票市場的投資價值。
1996-2000年,美國的400多起收購事件中,1/4是國外企業的收購事件,美國資本市場已成爲世界資本投資的對象。
1997年,美國的資本收益稅從28%下降到20%,刺激了美國股市的進一步上漲。1999年,克林頓政府簽署《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規定銀行、證券和保險公司可以在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下經營,廢除了《格拉斯——史蒂格爾法》中有關禁止混業經營的條款,在放棄分業走上混業的道路上“整合”了美國的金融法律體系,成爲美國金融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文獻,標誌着金融混業經營時代又一次來臨。
實力雄厚的全能銀行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節約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配置效率,也起到了支持美國股市繁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