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發現風險的這種觀點很吸引人,兒乎是令人着迷的,因爲這就是理性人根據經濟學理論應該表現出的行爲。如果投資者是規避風險的,而經濟學家能夠證明這一點,他們就掌握了經濟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的證據:人類是理性的決策者。如果投資者只有在他們能夠獲得高額回報的情況下才會承擔更高的風險—有了!這就在投資市場和微觀經濟學理論之間建成了一個八車道的高速公路。通過這條高速公路,投資市場給了經濟理論最豐厚的回報。這是他們尋找了超過兩個世紀的市場中的理性投資者的鐵證。不論對錯,這個想法對於經濟學家來說太有誘惑力了。
我們知道,教授們也發明了根據投資組合的風險來校正證券基金和基金經理表現的方法——如果波動性不是單一的風險衡量標準,做此類調錐計算就是錯誤的吧,同時,在超過40年的時間裏,這些仍然是計算風險和回報的重要方法。我的回報率每年可能是15%,,我的對手的同報率是30%,但如果她的投資組合的波動性遠比我的高,那麼我經過風險校正後的回報率就可能比她的高。
這一切都是來源於綠野仙蹤(Wizard of Oz)。但爲什麼令人喫驚呢?波動性看上去是一個高度複雜的數學公式,但其實是人們在回望後視鏡時生造出來的。
波動性將過去看上去與其相關的數據收錄進去,然後說它們在將來會繼續如何如何。這可不是科學的做法。在我看來,這與技術分析師根據過去價格波動來預測未來價格波動沒什麼試別,我們前面已經知道學術界早就證明了這種方法是錯誤的。但是,爲了保護波動理論,他們用了類似的策略。我肯定你己經推論出他們這麼做是爲了保護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然後是有效市場假說理論。
但關健問題仍然是:爲什麼波動性是用來側量風險的,而不是利用公司管理層常用到的公司財務實力、收益能力、槓桿、流動性、未償還債務以及其他各種衡量標準做出的分析?是的,波動性對經濟類型來說非常迷人,但除此之外它還能有什麼用處呢?可能你會毫不懷疑地接受。大部分人都會這樣。但事實是它錯了。
起初,根據專家對風險的定義,幾十年來風險和回報之間沒有關聯。波動性高並不會帶來更好的回報,波動性低也不會帶來較差的結果。
邁克爾·墨菲(J.Michael Murphy)於1977年秋天在(投資組合管理雜誌)發表了一篇重要但少有人讀的文章,爲風險做了綜述。其中的一些總結很精彩,至少對有效市場似說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信徒們來說是這樣的。墨菲引用了4篇研究,表明“實際收益常常會比低風險偵券的期望值高,比高風險偵券的期望值低,或者說風險一回報的關係比預期要弱很多”。他繼續寫到:“其他重要的研究也顯示,風險和回報之間沒有必然穩定的長期關聯性;可能所獲得的回報和所承擔的風險之間根本就沒有相關性;而高波動性信託單位並沒有獲得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