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持續盈利的方法:破產的價值溢價
價值股超額回報率的第一個經濟解釋是,市淨率較低的股票承擔了更高的公司經營失敗的風險。也就是說,股票被認爲有價值的公司更可能破產。
按照這一邏輯,價值溢價是投資者在承擔公司破產、股票變成廢紙的風險的補償。隨着時間的推移,價值股跑贏大盤是因爲價值股更有可能破產。確實有許多有深度價值的股票破產了,但那些衝破困境、回到良好財務水平的股票,其價格最終上漲了,給投資者帶來了超過其在破產階段損失的回報。當選擇價值股的分散投資組合時,價值股的破產風險被部分消除了,但剩餘部分的風險仍足夠嚇退不少投資者。因此,他們纔會對成長股過度支付(成長股在單個股票層面上陷入財務困境的風險更低)。深挖歷史數據你就會發現,較低的市淨率確實預示着未來利潤將較差,而較高的市淨率則預示着強勁的未來利潤。非常可能的情況是,投資者只對那些有令人愉快的利潤的成長股過度支付。這似乎表明,價值股的超額回報率可以從違約風險中解脫出來了。

研究價值股的重要挑戰之一是,很難將相關的理性解釋和行爲解釋區分開來。每一種資產定價檢驗都是市場理性和資產定價模型的聯合協作,後者通常用來描述風險因子。換句話說,對於異常的回報率,我們根本無法判斷市場參與者是否理性,或者模型是否正確。我們真正知道的是,買入價值股需要付出代價,就算你以一種與衆不同的方式度量價值。
企業倍數( Enterprise Multiple,簡稱EM)是一種標準財務價值指標,定義爲企業價值(普通股+優先股+債務一現金)與折舊前的營業利潤( EBITDA)之比。這與投資銀行家估值的方式相似:整家公司的價值是由股東權益和債務共同決定,然後除以整個公司的現金流。這種量度與公司的融資方式無關。
如果一家公司有一個較低的EM,它會被認爲是價值股。相反有更高EM的公司幾乎總被歸類爲成長股。值得注意的是,低EM公司和高EM公司的平均月回報率的差異可能非常大。按照等權重回報率,二者的回報率差異一般在1%左右,但運用價值權重時,回報率差異會下降到約0.5%。
在過去45年裏,最便宜的公司的表現比最貴的公司每年約高出10%。當你採用價格計算價值,並將這一價值按照基本面特徵標準化,你似乎就能選出那些隨着時間的推移會跑贏大盤的股票。(採用市盈率倍數也能獲得相似的結果,不論考察的是預測利潤還是歷史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