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討論市場大盤的估值可能很有趣,但是從市場細部着眼往往更有借鑑意義。原因很簡單,如同塞斯•卡拉曼在爲格林厄姆和多德的(證券分析)(第6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價值投資者“並不要求整個市場都充斥着便宜貨,只要有20只或是25只不相關的證券便足矣”。
就像我以前多次提過的那樣,我評估自下而上式分析法的方式,就是本傑明•格林厄姆臨終前提出的選股標準。
真正的價值投資機會必須要滿足如下標準:
1.動態收益率不低於AAA級公司債券平均收益率的兩倍;
2.市盈率不低於最近5年最高平均市盈率的40%;
3.股息率不低於AAA級公司債券平均收益率的2/3;
4.價格不高於有形資產賬面價值的2/3;
5.價格不高於淨流動資產賬面價值的2/3;
6.債務總額小於有形資產賬面價值的2/3;
7.流動比率不低於2;
8.債務總額不超過流動資產淨值的2倍;
9.10年期年均複合收益增長率不低於7%;
10.最近10年中,利潤下降超過5%的年份不超過兩年。
由於這些標準較爲苛刻,因此,在大盤股範圍內,難以找到符合所有這些標準的股票並不稀奇。從估值角度看,格林厄姆最偏愛的標準就是價格不高於淨流動資產賬面價值的2/3。但是按這個標準,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具有價值潛力的大盤股。
如果無法採用“淨營運資本”的話,格林厄姆建議採用標準1. 3和6。這三個標準的綜合目標就是確保股票價格低廉、對股東的現金返還能力以及無債務負擔(這一點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極爲重要)。
表32-1爲特定市場板塊中符合各項標準的股票百分比。目前,在美國市場上,我們可以找到15只符合標準1,3和6且“格林厄姆&多德市盈率”低於16倍的股票。在歐洲和英國,近1/10的股票符合我們的升級版“本傑明•格林厄姆”選股標準。而日本和亞洲市場的這一比例則達到了1/5!這顯然是價值投資者的天堂。
表32-1 通過本傑明•格林厄姆選股標準的股票百分比(%)
我最經常犯的一個錯誤認識就是,在“大蕭條”時期,價值投資策略比其他投資風格或者說市場大盤更容易遭受損失。因此,“大蕭條”時期同樣是正常的熊市,與我們今天面對的熊市並沒有本質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