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除以美元,也就是說市場是青味美元還是青睞黃金,其實就是國際黃金價格本身,因爲金價目前是以美元計價的。從現貨黃金的走勢圖可以很明顯看出來。在1980年以後到1985年前後,市場是比較青睞美元的。包括1997年到2000年前後,市場都比較青睞美元,而不是黃金。但是2002年以後,市場明顯青睞黃金,而不是美元。而現在市場糾結的是,黃金是否會像80年代那樣轉成震盪下行的熊市,簡單而言,我們可以定義熊市是50周均線下穿200周均線,出現所謂“死叉”。但這只是從所謂技術分析的方式來分析市場,只能參考而並不能以此判斷爲準。
但無論如何,市場目前並沒有重拾對美元的興趣,美元的走勢依然疲弱。
我們從目前的國際貿易也能着出來,美元沒有像以前那麼具有吸引力。現在比如中日之間的貿易可以用日元或者人民幣結算,中國和俄羅斯也有貨幣互換的協議,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貿易可以用美元,也可以用人民幣或者澳元結算,做市商是澳新銀行。目前這種格局很有意思,除上述地區外,歐元區依然是歐元爲主做結算,剩下才是一些美元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區域,比如非洲、中東、美國本身,北美和南美洲等。所以現在美元雖然還是國際主要結算貨幣,但是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所以這次黃金大幅下挫,但大家並沒有爭相去持有美元。現實已經說明一切,就是美元的吸引力不像80年代、90年代那麼的強盛。由於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所以不能再用以前的黃金熊市時候的情況來解釋現在的市場。而且現在的紙幣比數年前多,而且很多,真的是“不差錢”。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機構也許會拋售一切資產乃至黃金去換取美元流動性。但各國央行幾輪量化寬鬆的貨幣發行以後,央行似乎已經把印錢作爲解決經濟問題的“抗生素”,一且發現經濟增速減緩就舉起寬鬆的大旗。中國央行印刷的人民幣在國際上還是比較受歡迎,澳大利亞政府已經用5%的外匯儲備購買中國國債,這是一個很明確的信號。日本和韓國也都持有了部分中國國債,這些都表明以前美國一家獨大、美債吸引全球資金的格局在鬆動,人民幣開始變得具有吸引力。而且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也使得人民幣在這個區域內自由兌換成爲現實。所以目前判斷黃金走勢轉強,不能用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標準去判斷,時和勢已經完全不一樣了。